戰役第二十四天。
攝政王歐陽朔連同三千神武衛,突然消失於建業,不知所蹤。
與此同時,此前一直隱身的異人領主鳳囚凰,突然由幕後走向臺前,代替歐陽朔,開始主導建業朝局,同時負責為前線大軍籌措、督運糧草。
陪在鳳囚凰身邊的,只有兩千落鳳城親兵。
……
戰役第二十五天。
茫茫海面上,大夏皇家艦隊破浪前行。
旗艦餘皇號頂層甲板上,歐陽朔勇立潮頭,望著前方茫茫大海,問道:“還有幾天,艦隊就能抵達渤海?”
渤海,舊稱勃海、北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乃華夏內海,三面環陸,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
此去渤海,乃為一關口。
此關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周瑜回道:“回稟王上,眼下艦隊正是順風而行,順利的話,最遲後天就能抵達目的地。”
“好!”
歐陽朔神情振奮,不覺有些期待。
山海關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建於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期間,見證過明王朝的興衰榮辱,更是清軍得以入關的關鍵之地,因而意義非凡。
在大順軍跟大西軍生變之後,歐陽朔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順長江而下,跟皇家艦隊彙合之後,進入茫茫大海。
歐陽朔此行的目的就是拿下山海關,截斷清軍最後一條退路。
既然多爾袞氣定神閑,不願過早地跟南方聯軍交戰,歐陽朔幹脆就再添一把火,逼迫多爾袞提前出手。
拿下山海關之後,歐陽朔自不介意去關外轉一轉。
雖然說清朝已經於一年前遷都燕京,可在關外,在清朝舊都盛京,還是生活著不少滿族人,甚至還有皇室血脈留在關外,可謂清朝根基之地。
根基之地遭難,歐陽朔就不信多爾袞不急。
就算多爾袞能沉得住氣,那些滿洲貴族以及遺老們也絕不會答應。
……
中原。
就在歐陽朔率部北上時,李靖跟郭子儀兩位大將也沒閑著。李靖率部攻下開封之後,就暫且停止北上,就地休整。
郭子儀部則選擇在濟南休整。
藉著大軍休整的契機,兩人不約而同地加強了對南明軍的掌控,讓一些不穩的或者不堪大任的將領靠邊站,轉而提拔一些能徵善戰的將領。
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等都是出自行伍的悍勇匹夫,其部下卻不乏良將猛士,比如李定國,孫可望等在內部鬥爭中失勢的將領。
這些將領被提拔上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一則他們不是“外來者”,不會引起南明軍士卒的反感。二則他們本就勇猛善戰,而且曾經擔任過軍隊主將,無需適應調整,很快就能進入狀態。
甚至於說,這些將領的上位,反倒提升了南明軍計程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