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算如此,哥哥還是得把握好,不要一口氣發行太多紙幣。”
朱由檢怕自家哥哥印錢印舒服了,日後沒錢就想著印錢,因此給他提了一個醒。
對此,朱由校點了點頭,與朱由檢細說起了經濟的問題。
其實對於大明這種大一統王朝,完全可以用國家信譽來印鈔,完全不需要使用金本位和銀本位。
但這樣的制度,一旦遇到不懂經濟的君主,其結果就是寶鈔第二。
繞是朱元璋這樣的人,也抵不過印鈔那麼痛快的事情,何況後世子孫。
因此金本位算是朱由檢告訴以後歷代皇帝的一個底線,一個不會導致紙幣崩潰的底線。
金本位的優勢就在於貨幣不會被超發,因為一國的黃金儲備是有限的,且很難快速增加,通貨膨脹極低所帶來的以貨幣為形勢的財富的永久保值。
這看上去很完美,對朝廷也很有約束力,但金本位的弊端也很明顯。
金本位的弊端很顯然,貨幣不能超發是因為全球金子總數是固定的,這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幾乎所有的貿易,小到企業間大到國家間,都會是零和博弈。
假設一個國家源源不斷對其他國家逆差,那麼本國的資本和財富將源源不斷的減少,這必將導致各國對進出口的種種限制,各國家都會出臺鼓勵出口傾銷和限制進口的政策。
各國之間的貿易必然是是扭曲而不公平的,由於貿易是零和博弈,所以各國只能發揮其絕對優勢而實現不了比較優勢,資源的配置永遠都無法出於相對較優的狀態。
另外,金本位所帶來的降低通脹也不十分有效,長期來看,通脹確實被保持在了一個較低的位置,但是短期波動往往很大。
假設一國在其境內發現了新的金礦,那麼將導致近幾年內通貨膨脹極具增大。
這麼一來,每個國家的財富增長不是憑其技術優勢,而是在於運氣看誰的境內金礦更多,這也不符合資源配置更優帶來生產力的初衷。
再把視線轉回到一國之內,由於一個國家的黃金儲備也是相對恆定的,導致經濟很難快速發展。
新興產業的出現從而帶來經濟增長需要大量的貨幣作為初始資本,然而由於經濟繁榮發展而貨幣總量不變,使得貨幣的價值越來越高。
在這種局面下,所以人都更傾向於持有貨幣,從而出現惜貸、借款難的問題。
此外,金本位還牽扯了政治問題,它讓朝廷對經濟干涉力度弱,無法有效監管。
這樣的局面中,一旦經濟發展市場出現瓶頸,朝廷無法救市,只有財政政策而無法使用貨幣政策的種種弊端,所以信用貨幣就應運而生了。
信用貨幣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超發,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是無限的超發。
這樣的現象使得國際貿易不再是零和博弈,“共贏”成為了可能,貿易的雙方都可以從貿易中獲利。
朝廷有了貨幣政策可以使用能夠更好地管控經濟,因為信用的存在可以使新興產業得到注血。
由於持有貨幣會造成貶值,所以人們更傾向於投資,這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帶動經濟增長,最佳化其資源配置。
至於信用貨幣的缺點從目前來看也比較明顯,它最大的缺點也是貨幣可以超發。
這就導致如果朝廷出於某種原因有意或無意的操作不當將造成巨大的通貨膨脹。
也導致如果操作不慎還會造成通貨緊縮,這將對經濟體造成毀滅性打擊,還有就是泡沫問題。
某種意義上,泡沫問題也是由於通貨膨脹的廣泛存在而帶來的。
由於貨幣本身會貶值,所以人們傾向於持有資產,這種被創造出來的需求催生出了大量泡沫,使標的物本身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
還有就是信用本身是無形的,無法傳承也無法保證,不像黃金是貨真價實存在的抵押物。
畢竟信用本身的存在是基於個人、組織乃至國家用以往的交易記錄和其償付意願來決定的,並不完全依賴於其有多少資產可以抵押或者已經抵押了。
這就導致一旦出現道德風險或天災人禍,所有人都無法全身而退。
明初的寶鈔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因此對於重新中興,還沒有培養起來百姓對朝廷信任度的天啟朝來說,金本位是必須踏入的經濟領域。
另外,天啟朝的黃金增長速度是十分迅猛的,而身處宗藩體系下的各國和大明也屬於一個聯盟。
在經濟上升期,宗藩體系下的各國都不會出現問題,一旦遇到下行期,那就有可能會內部分解了,畢竟太多藩國境內沒有金礦。
不過,只要大明保持強勢,各國統一使用天啟通寶,那一些小的經濟下行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
至於大的經濟問題,甚至大到足以瓦解宗藩體系的經濟問題……
在它們沒有出現前,朱由檢個人也很難想出辦法,畢竟只有出現了問題,梳理清楚才能解決問題,這和政治是一樣的。
明代中後期的問題在朱元璋、朱棣這樣的人看來很容易解決,但他們不能活著看到問題,所以這些問題無法被後代解決。
朱由檢唯一的優勢是他清楚世界趨勢,因此他留下的文冊,幾乎涵蓋了大明未來四百年有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應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