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作用就是減少了許多彎路,讓大明可以一直走直線。
不過問題在於,他書寫的再好,也得皇帝能理解才行。
諸如眼下,朱由校看著朱由檢把《總綱》寫出來,但他依舊沒有吃透其中金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問題。
只是作為一個皇帝,他的直覺告訴他,經濟問題是他必須學懂的問題,因此他才每日與朱由檢討論,讓其解惑。
這一次朱由檢也如往日一樣替朱由校解惑,而聽完後的朱由校也摸著下巴說道:
“按照弟弟的說法,只要經濟一直保持上升期,那宗藩體系就難以瓦解,大明依舊是天下共主。”
“只是應該如何一直保持經濟上升期?”
朱由校詢問朱由檢,對此朱由檢把《總綱》翻到某一頁指著說道:
“想要經濟保持上升期,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讓新興產業不斷出現,不斷創造就業,滿足百姓就業問題。”
朱由檢採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話,甚至舉例子說道:
“如果沒有蒸汽機,那蒸汽機工廠的工人會怎麼辦?他們只能在田地裡刨食,或者進城做工。”
“但哥哥你也知道,諸如天災暴發,大量人口湧入城鎮,而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們會做出什麼事情。”
“經濟問題就是一個朝廷最大的問題,如果百姓安居樂業,有工作,有飯吃,能豐衣足食,他們自然不會尋求造反。”
“蒸汽機工廠,水泥廠,化肥廠,飼料廠,腳踏車廠,橡膠廠……”
朱由檢念著一個個工廠的名字,最後說道:
“國朝現在有一百二十二個工業區,五千七百三十六個工廠。”
“這些工廠所生產的東西都是大明未曾擁有而眼下最受歡迎的產物,這就是新興產業。”
“這些工廠的出現,解決了大概三百萬的就業,養活了三百萬個家庭。”
“往小了說,養活三百萬人,往多了說,那就是一兩千萬人。”
“工人越多,農民就越少,而農民少,個人持有土地就會增多,積攢財富也就更容易,對天災人禍的抵抗力也就更強。”
“一個工人,以國朝工廠最低十文工錢每日來算,加上節日補貼,一年基本能保持四兩的收入。”
“這還是紙面上,實際上國朝工廠的工錢基本是二十文到六十文,加上節日和補貼,工人的收入基本在八兩到二十五兩。”
“八兩銀子,這可以買最少十六石米,而十六石米的產出需要最少十五畝田地,能養活最少四個人。”
“也就是說,每增加一個工人,就能養活四個人,而每戶百姓家中若是能有兩個工人,那基本可以隔三差五的吃肉。”
“我說這些,只是想告訴哥哥,除了開墾耕地,國朝還有很多手段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其中科技創新導致的新興產業就是最大能夠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存在。”
“因此,哥哥萬萬不能荒廢軍備院的研究,不僅不能剋扣經費,還得在經濟增長變慢的同時逐年加大投入。”
朱由檢說了那麼多,就是想要自家哥哥一直關注科技創新。
“弟弟放心,我會一直在意軍備院,一旦有了不錯的創新,也會大力扶持的。”
“至於燃哥兒那邊,我也會好好交代,把弟弟的話原封不動的告訴燃哥兒。”
朱由校聽懂了朱由檢的話,雖然他不知道怎麼扶持新興產業,但他會學啊。
他弟弟扶持的辦法就是大力建廠,透過皇店來販賣東西,然後創造需求來繼續擴建工廠。
他弟弟這麼做,那他照學便是。
更何況,自家弟弟日後去了齊國,恐怕也會創辦類似軍備院的存在。
只要齊國大力投建某種工廠,那大明跟著照學便是,以大明的體量,一旦開始仿製,那創造的就業崗位恐怕能讓齊國望洋興嘆。
就是這麼做,多少對自家弟弟有些不道德……
想到這裡朱由校心虛的看了一眼朱由檢,朱由檢還毫無察覺的在說著關於科技創新的好處,生怕朱由校某天對科技創新失去了興趣。
殊不知,他這好哥哥眼下已經開始惦記起了他,日後都準備摸著弟弟過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