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對北方解開了朱慈燃政策下的常平倉政策,但這並不代表朱慈燃常平倉的政策無功。
為了安撫朱慈燃,朱由檢也對李長庚詢問道:“自太子常平倉之政下發起,至上月,國朝一共移民多少?”
“諸藩約六百萬,尚有三百六十餘萬未遷移。”
“對海外諸監察司、諸省約三百八十萬,尚有一百一十六萬未遷移。”
“對中原以外省份約四百五十餘萬人,對中原西南一帶約一百六十餘萬人。”
“新政二十二個月,約讓一千六百萬百姓遷移各地。”
李長庚報出了朱慈燃那譭譽參半的功績,對百姓來說,這功績暫時是毀,但對於未來的他們來說,那是譽。
大明這些年所經歷的旱情,遠超清代的丁卯奇荒,但逃荒數量卻遠遠不足,說白了還是朱由檢當年太過仁善。
如果他也學朱慈燃這樣,早早狠下心來,那恐怕眼下江南三省的人口會不足五千萬。
“太子此次之政,從長遠來看,於百姓,朝廷都有益處。”
朱由檢給朱慈燃的新政定了調,那就是肯定了他做這件事。
“江南三省,還需要維持新政,同時皇店暫停商貿,將船隻用於儘可能的遷移人口。”
“秋季到來,蝗災還會繼續爆發,屆時恐怕許多百姓都得流離失所。”
“抓著這個機會,將江南三省的百姓儘可能遷移海外,尤其是以麓川、瀛洲、交趾為主。”
“此外,開放瀛洲女子遷移大明各地的新政,只要她們願意遷移各地,可以將手中的一畝薄田換成三畝水田。”
朱由檢要準備解決瀛洲人口的佔比問題,眼下大明經過兩年遷移,瀛洲漢人數量依舊不足三百萬,而瀛洲人口卻反而回升到了一千三百萬。
儘管說有二百餘萬漢人與瀛洲女婚娶導致二百餘萬瀛洲女開始漢化,但剩下還有一千一百餘萬瀛洲人。
其中有六百餘萬瀛洲女,而未曾婚配的有三百餘萬。
將這群人遷移出去,瀛洲本土人口會下降到一千萬。
之後擠進的漢人也可以再增加一百萬,達到四百萬之多。
在楊文嶽看似“不偏不倚”的政策中,瀛洲人口占比會逐漸降低,漢人會佔據主導地位。
瀛洲如此,麓川也是如此。
眼下只要解決了瀛洲、麓川、舊港、交趾的人口問題,讓漢人數量達到五成乃至六成的地步,那當地成為華夏基本盤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了。
不過話雖如此,但想要完成這件事情,還是需要花費數十年苦功的。
明朝對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廣等西南五省的開發和移民,從洪武年間到正統年間,近七十年時間才將當地基本穩定。
然而之後的歷任皇帝不重視遷移,以至於除去湖廣外,其它四省基本沒有辦法安定下來。
朱由檢自認為已經幹了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移民事情,已經讓這四省穩定。
現在他需要的,就是要讓朱慈燃接力,繼續保持幾十年的遷移。
如果他能堅持,那大明有望在兩代人的時間裡,將眼下的大明疆域變成華夏基本盤。
所以,對於他的移民政策,朱由檢永遠都在鼓勵,而從不打擊。
“太子的新政,要在江南一直維持,但不是說江南的常平倉糧不能放,而是不能放太多。”
“百姓只有飢餓,才會想著遷移。”
“不要自認為此乃朝廷對百姓的迫害之舉,只要朝廷保證做到發田發牛,那遷移對於絕大多數百姓來說,都是發家致富之舉,都是朝廷惠利百姓之善政。”
“此外……”朱由檢頓了頓,然後深深看了一眼成德。
成德不明所以,但朱由檢下面的話就讓他豁然開朗了。
“國朝眼下的財政制度是全國上下一本賬,年末戶部和內閣開個閉門會,把朝廷和地方當年收支算清楚,把秋稅的九成上繳朝廷,一成截留地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