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南直隸一帶,大旱不雨,飛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價每石銀三兩,民間以糟糧腐渣為珍味,或食樹屑榆皮。萬歲下旨令各處設廠施粥,吃者日數十萬。】
【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一帶,大旱,蝗蟲起。】
【給事中左懋等上疏:“六月癸酉,兩京、山東、河南、浙江旱,蝗,多飢盜。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餓遷徙,路上盡為盜者。】
七月,正直炎熱夏季,可是隨著一份份奏疏被王承恩念出,坐在承運殿內的眾人只覺得殿內氣溫驟降。
這是朱慈燃第一次經歷全國半數以上百姓遭遇大飢,並且百姓已經無以為繼的情況。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他下令禁止大規模放出平抑糧開始。
他坐在殿內的位置上,眉頭有著一抹難以消散的憂慮,四周坐著內閣、都察院、六部等十數名大臣。
關鍵時刻,大明朝還是得讓朱由檢頂上,而此刻的朱由檢面對這份份奏疏,他的心思卻不在這上面。
坐在位置上的他看了看奏疏,又看了看殿內眾人,臉上略有不滿。
他清楚得很,這群閣臣不是沒有辦法,而是沒有給出辦法。
因此,朱由檢將奏疏丟在了自己的桌桉上,那奏疏落在桌上的聲音,讓閣臣們心裡一緊。
“內閣、六部、都察院,你們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嗎?”
朱由檢的口氣帶著幾絲質問,內閣首輔孫承宗聞言也作揖代替眾人回答道:
“我等皆以為,開放常平倉為最快之解決辦法,其次在旱情各地可修建堤壩,水渠。”
“如眼下,黃河、長江水位降低,可以趁機在黃河、長江上游,黃河中下游加修堤壩,以縷堤束水攻沙,遙堤防洪,結合隔堤、滾水壩、減水壩(閘)來以工代賑。”
孫承宗提出的辦法,就是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馴的“束水衝沙法”,這一方法朱由檢不管是在大明,還是在後世,都對其瞭解甚多。
這個辦法,也是後世治黃最管用,且成本最低的辦法之一。
眼下趁著大旱來修建堤壩,達到旱災之後可以治理黃河,旱災結束前以工代賑的一石二鳥,確實是一個眼下很好用的辦法。
孫承宗他們的顧慮,應該是開放常平倉會影響移民的事情。
畢竟有了糧食,有了活路,那許多人便不會再想移民了。
“眼下江南三省,有多少百姓還在移民隊伍的行列?”
朱由檢沒有直接回答辦法是否可行,而是詢問江南三省的移民數量問題。
“眼下,尚有七百餘萬百姓等待遷移,他們以各地港口、碼頭粥場為食。”
孫承宗先回答,而後朱由檢再詢問:“三省人口數量如何?”
“這個……”面對朱由檢的詢問,孫承宗自然不知道很詳細,畢竟三省人口每天都在變動,因此他看向了戶部尚書李長庚。
李長庚見狀,也當即作揖回答道:
“刨除等待遷移的七百餘萬百姓,南直隸百姓數量約兩千二百餘萬,浙江一千八百餘萬,江西一千四百餘萬。”
“具體的各省百姓數量難以回答,畢竟眼下大災之年,人口流動性太大。”
李長庚的回答,讓眾人直面了天啟一朝江南三省的人口情況。
當然,這肯定不是絕對的,因為以眼下這個時代的科技和行政力度來說,很難精確統計每個省到底有多少人。
不過,哪怕是估判,三省人口也接近五千五百萬之多,而眼下大明人口雖然已經快接近一億九千萬,但刨除兩千六百多萬的少民,漢人也不過一億六千多萬罷了。
明朝建國開始,這三省人口便佔據大明三分之一人口,到了眼下,已經幾次遷移,結果還是佔據了絕大部分人口。
這還是有七百萬未遷移的情況下,如果這七百萬百姓有了吃的,不想遷移了,那三省人口又會回到六千二百餘萬。
“天啟一朝,三省對外遷移了多少人口?”朱由檢拿起茶杯潤了潤喉嚨。
“約一千三百餘萬,其中江西遷移最多,為五百萬,南直隸次之,為四百餘萬,浙江最少約三百餘萬。”
李長庚老實把戶部對三省移民情況說了出來,算下來,三省過去二十年,平均每年遷移六十萬人口,攤下來就是每省二十萬人。
“北方各省開放常平倉糧,皇店販賣過後,去除成本後將銀子交給戶部、工部修建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