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昌海規模廣大,東西長百里,南北寬四五里,可以在那裡補充澹水後向西南七百里,隨後就能抵達鄯善縣。”
“在敦煌,那裡會派出一隊騎兵和嚮導帶領你們前往鄯善縣的。”
李玉解釋了一些路線,孫可望聽後也開始安排人把物資裝車。
澹水、行李什麼的交給駱駝,機器、糧食則是交給挽馬。
出發前,孫可望還詢問了一下鄯善縣有沒有煤炭,得到的答覆是有煤礦區,而且現在由被俘虜的兩千多土寇馬匪在明軍的看管下開採。
李玉的這話,對於孫可望來說是一條好訊息。
如果有拖拉機,但是沒有煤炭,那他孫可望想要把鄯善縣治理好就很困難了。
現在有拖拉機,也有煤炭,那想要治理好鄯善縣就不是難事。
不僅如此,李玉還告訴了孫可望,鄯善縣已經有開墾的熟田二千二百多畝。
也就是說,只要他們在春種前趕到鄯善縣,那他們這八百多人還是能在秋季前吃到自己種的糧食的。
就憑這些熟田和拖拉機,孫可望有把握再遷移三千人前往鄯善。
為此,他自然是和李玉說了不少好話。
不過遷移司的規矩在那裡,鄯善縣想要遷移多少人,不是看關係硬不硬,而是看鄯善縣產出的糧食有多少,夠養活多少人。
就眼下這點田地,養活他們那八百多人都只能說是勉勉強強,李玉已經演算法外開恩了,不然孫可望只能帶走七百多人。
所以在知道了遷移的條件後,孫可望便不再糾纏,而是帶著已經準備好的百姓,自掏腰包買了八百多個大餅充作隊伍的午飯,讓他們立馬趕路前往鄯善縣。
如他們這樣的,還只是移民浪潮下的一個縮影,真正的情況,此刻是掌握在朱由檢手中。
“兩個月的時間,五十六萬人……”
承運殿裡,看著手中標寫著遷移了五十六萬六千三百二十七人的遷移司奏疏,朱由檢對朱慈燃的政策推行說不上滿意,但也沒什麼可說的。
“殿下,安西北庭的百姓都突破五萬人了?”
旁邊的王承恩瞥了一眼奏疏內容,沒想到新政推行下,遷移的速度居然那麼快。
“照這個速度下去,恐怕六月前,西域人口能達到三十萬人,也算是好事。”
朱由檢點評了一下遷移的效果,同時也對王承恩說道:
“你散班之後去東宮和太子說一聲,西域二省的人口不用太多,三百萬便可,聚集地也以疏勒、安西為主。”
朱由檢對西域二省的態度很重,但態度重不代表就要無限制移民。
後世移民是因為當時漢人在當地處於少數民族,並且還需要防備西北和北方的敵人。
可大明面對的問題不一樣,大明有科技代差,五萬北軍在不考慮後勤的情況下,足以碾壓整個歐亞大陸。
不僅如此,在人口問題上,林丹汗帶走了絕大多數牧民,剩下的吐魯番十幾萬蒙古人也被朱由檢派人遷走。
現在的安西、北庭兩省,漢人雖然少,卻佔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
三百萬漢人,是朱由檢考慮到生產力和未來大明還要向中亞河中地區開拓而想出的數量。
這三百萬漢人,在日後大明打下中亞地區後,還要移民前往當地,幫助大明鞏固當地的統治。
這三百萬人口不至於讓西域和中亞的自然環境發生改變,畢竟羅布泊乾涸的事情便是前車之鑑。
只要拿下了中亞地區,加上大明現有的疆域和各類礦產,科技上去後基本不會有稀缺的資源,沒必要貪戀羅布泊乾涸後的鉀礦。
拿下疏勒地區、安西的尹犁河谷,還有中亞的費爾干納河谷,那足以養民三百萬,養兵五萬。
想到這裡,朱由檢也準備把各都督府的兵馬數量做一做調整。
他讓人開啟了《大明坤輿萬國全圖》,隨後看了看大明眼下的疆域,最後做出調整道:
“東軍都督府接管兩廣、福建、琉球府、瀛洲、朝鮮防務。”
“南軍都督府作為小西洋、南崑崙兩大監察使司的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