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明軍和後金的戰爭一樣,正面戰場打不贏,後方不管打多少年的遊擊,也阻止不了戰爭的失敗。
中午的太陽高照在河谷,但凌冽的風吹來時,還是讓人止不住的感受到一絲絲寒意。
在這樣的情況下,兩支軍隊一進一退,很快就後退了十里,抵達了一處比較寬闊的河灣。
比起之前只有二里不到的河谷,這個河灣足足有三里寬,足夠發揮藏軍的優勢。
“叛軍應該要在這裡決戰,把火炮拉上來。”
“是!”
孫傳庭看出了彭措南嘉的想法,並對其想法進行了佈置。
兩軍的形式很明顯,藏軍一定會發動進攻,因為他們是防守方,並且人數多,糧草消耗大,而明軍的選擇卻有很多。
不管是原地駐紮消耗,或者是進攻,撤退,明軍都耗得起。
相比明軍,藏軍完全耗不起。
他們的土地基本就是靠奴隸耕種,眼下這裡聚集了六萬的奴隸,他們不耕種的話,藏地的糧食就會不夠吃。
哪怕把他們放回去耕種,想要維持四萬軍隊的口糧,對於藏地來說也是十分艱難的。
“轟隆隆……”
忽的,沉悶的聲音響起,孫傳庭疑惑舉起千里鏡,而周肈也指揮著火炮上前。
明軍沒有攜帶太多的火炮,只有三百門燕山五斤炮,但這已經足夠了。
“他們想用火牛陣。”
孫傳庭看到了灰塵之中和人群裡擠出的成群犛牛,並且看到了這些犛牛的雙角都綁上了尖刀,身上也披著一些縫製的皮甲。
打頭陣的數千頭犛牛都是這個造型,但之後的犛牛就沒有這樣的配置了。
“經略,這……”周肈有些啞然,不知道要怎麼對付那成群湧到兩軍之間的犛牛,然而孫傳庭卻氣定神閒。
“古往今來,使用火牛陣的人數不勝數,但唯二成功的兩個例子,一個是田單,一個是王德,前者破敵,後者突圍。”
“只是《武經總要》一書中曾說“其牛震駭前奔,敵軍必亂,可以趁之”。”
“我軍若是不亂,這火牛陣不過是為大軍平添肉食罷了。”
孫傳庭說出了他冷靜的原因,那就是明軍的陣腳根本不會因為火牛陣的衝鋒而變亂,因此火牛陣根本衝不過明軍的軍陣。
戰國時期,田單擺下火牛陣,大破燕軍,齊國因此復國,這一傳奇故事被記錄在《左傳》中,於是便有不少讀過書的統兵將領彷效。
一些評書人也將《楊家將》中楊六郎用火牛陣大破遼兵的事蹟吹噓的神乎其神,結果就有一群將領開始使用火牛陣。
安史之亂時,自稱“知兵”的唐朝宰相房琯在長安反擊叛軍時,就曾使過火牛陣,結果叛軍一個沒傷著,自己的陣營反倒被衝得七零八落。
南宋時期的綠林響馬邵青,遭到官兵圍剿時,也用上了火牛陣,結果弄巧成拙,失控的牛群大部分衝向了自己人,官兵不費吹灰之力就剿滅了邵青。
不止是古代軍隊,哪怕到了近代,二戰時期還有人在使用火牛陣,結果牛群調頭把己方衝的七七八八。
孫傳庭的話言簡意賅,同時也打了不少死讀書將領的臉。
火牛陣的作用,主要是擾亂敵軍,使其驚慌,為大部隊衝鋒創造戰機,幻想單靠一群牛去克敵制勝,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是荒唐的。
況且,戰國時期的弓弩射程和威力對於牛群來說傷害不算大,牛群吃痛下自然可以頂著箭雨向前衝。
可問題在於,眼下已經是火器時代,披著皮甲的犛牛也扛不住明軍的後膛槍子彈和火炮。
更別提火牛陣只對凝聚力不強的軍隊管用,畢竟凝聚力不強,見到牛群衝撞便作鳥獸散了,而正規軍不會如此,牛群只要衝不亂陣腳,遭遇砍殺,它們就會吃痛往回跑。
因此對於孫傳庭來說,如果彭措南嘉沒有做好後手的準備,那恐怕這一戰也就這樣的。
“點火!”
“牟——”
藏軍陣上,伴隨著一些藏軍隊犛牛尾巴的綿油點火,受驚的犛牛當即就開始朝著明軍那邊衝撞而去。
與此同時,藏軍也將一車車裝滿沙土的板車橫在了軍前,顯然彭措南嘉做足了牛群折返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