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黃龍讓錦衣衛飛鴿傳書送來了信條,請求朝廷增兵,具體的局勢還需要等一個半月後小西洋的書信送抵京城才知道。”
齊王府內,李若璉拿著一張紙條火急火燎的走進承運殿,在將信條雙手奉上的同時,他也開口轉述了內容。
他躬身遞上紙條的時候,身著天青色圓領袍的朱由檢正在對著殿內的《大明坤輿總圖》沉思,而王承恩見狀連忙上去接過信條,交到了朱由檢的手上。
朱由檢是皺著眉聽完李若璉話的,因為眼下他有著比較棘手的事情要處理。
京城的米價降價,這可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決定的,而是朱由檢深思熟慮的結果。
百姓們倒是因為米價下跌而高興了,但朱由檢還得為米價下跌後的一些事情擦屁股。
拿到黃龍的信條,他草草看了一眼,上面沒有寫太多內容,只是短短一行字。
【南虜南侵,土人反叛,內外三十餘萬敵軍,龍竭力守土,請中樞再增兵五萬】
只是短短的一行字,不瞭解南次亞文化和莫臥兒實力的人或許會認為黃龍不行,但朱由檢清楚,黃龍應該是遇到難題了,不然不會讓朝廷再增兵。
信鴿從小西洋到京城也就七天的路程,但信使到京城卻需要近兩個月。
算下來,南次亞大陸的戰局如何,朱由檢只能在一個半月後才能從黃龍的手書和當地錦衣衛的手書中瞭解。
不過了解歸瞭解,莫臥兒的實力他還是清楚了。
近四十萬大軍,財政上歲入七千多萬兩,坐擁十幾萬騎兵,上千門火炮,四五千萬人口……
這樣的一個存在,刨除科技,單單說經濟和人口,也足以算作一等強國。
要知道隨著旱情減退,戶部估計今年的賦稅數額是每個月都在變高,但即便如此,以他們估計的數額,今年大明折色後的歲入也不會超過六千五百萬兩。
莫臥兒在財政這塊,比大明要富裕太多,還佔據了地利,並不是一個好打的對手。
當然,這是指在現有的軍事裝備和後勤能力下的評價。
大明如果真的要增兵,自然可以再增兵十數萬,但對於朱由檢和大明來說沒有必要。
第一是大明吃不下南次亞大陸,第二是大明不可能對南次亞大陸施行血腥政策而讓自己陷入戰爭泥潭。
歷史上英國沒有派遣大量的軍隊強行征服當地,而是讓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在操作,因為當地太難管理。
哪怕是英國利用軍隊在印度獲得第一塊殖民地後,英國也並不想要,而是將它送給了東印度公司打理。
東印度公司打理後發現,收稅等項獲得的利益豐厚,比做貿易來錢更快,這才有了走殖民擴張的道路。
但在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並不是把奪取的土地自己來管理,而是把他們交給當地的舊王公貴族來管理,自己只抓主要的軍隊和財政大權。
這樣的制度下,印度民眾的統治者仍然是原來的王公貴族,印度民眾並沒有感到太多的不同和被侵略,這就減輕了印度民眾的反抗和抵制。
同時,把奪得的土地交給印度舊王公貴族,他們對東印度公司也心存感激。
沒有財政大權和軍隊的印度舊王公貴族,只能依賴東印度公司。
在印度各勢力爭鬥中,英國東印度公司拉一方,打另一方,在表面上,東印度公司扮演著類似“僱傭兵”的角色,好像自己只是“客”。
在這種借力打力過程中,英國經常採用賄賂對方將領等辦法,讓其倒戈觀望怠戰。
由於印度各部族的相對獨立性,國家意識弱,這一招在印度很管用。
借力打力,各個擊破,以印治印,東印度公司在征服印度過程中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不僅如此,英國東印度在征服印度過程中,僱傭了不少印度當地人當兵,稱之為土兵。
這種辦法在西方各國殖民過程中,都有采用,不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軍事組織形式上要優於其他國家。
比如,法國的辦法是把土兵和法國士兵分開組織,這在戰爭中,很容易出現土兵排程失靈的情況。
而英國東印度公司則不是,他們只讓印度土兵擔任士兵,軍官則是受訓的英國人,這樣在戰爭中,英國對軍隊的排程比法國人的方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