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土兵,減少了英國人的傷亡,在征服印度過程中,印度土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英國進行的其他地區的殖民戰爭中,也時常出現印度土兵的身影。
這整個制度裡,大明可以學習一部分,但不可能全部學習。
首先是時代背景不一樣,其次是大明對海外政策從來都是消滅當地貴族階級,然後獲取土地,大舉舉行饑民遷移,自然不可能和當地的貴族合作。
至於土兵制度,這個制度哪怕朱由檢願意,五軍都督府的五大都督也不願意。
況且這個制度的缺陷在於,土兵制度的發展是不可控的,許多用過土兵制度的國家和王朝都遭到了反噬。
要麼就是土兵數量變多後,土兵開始擁兵自重。
要麼就是土兵靠著軍功滲透進入高層。
除了這些,土兵制度還有各種各樣的弊端。
退一萬步說,土兵制度一般是在國家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出現的,而眼下的大明……
且不提瀛洲尚未撤回的那十五營兵馬,單單國內正在訓練的二十營兵馬就佔據了大明的不少資源。
這種情況下,不派他們前往天竺來開源節流,而是留在國內,再增加一筆開支來招募土兵,除非朱由檢腦子秀逗了,不然他不可能這麼幹。
大明又不是要徹底的拿下南次亞大陸後直接統治,大明只需要打下答應諸藩的土地,然後把它們分封出去,最後幫他們站穩腳跟就行了。
如果諸藩要玩土兵制度,朱由檢絕對會大力支援,因為土兵一旦崛起,勢必會在政治上給予當地的藩王潛在威脅。
這種時候,諸藩背靠大明,利用大明的威懾力來威懾國內土人將領就很有必要了。
況且對於土人,哪怕是海外三省的土人,朱由檢的態度也一向是讓他們去做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工作,而不是參軍和參政。
除非大明把它們同化到了某種程度,不然讓尚未擁有文化認同的龐大異族人口擠進政治和軍事中,就很容易發展成民族衝突,進而出現割據勢力。
再說,大明眼下因為天災,正需要解決百姓的就業問題,而一個普通士兵的軍餉就足夠養活一家人,海外士兵的軍餉更是能一個人養活十幾個人。
給土兵低於明軍的軍餉,這會製造出民族,利益矛盾,朱由檢沒必要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於黃龍的增兵要求,他要做的很簡單,那就是推進他之前和朱由校談過的政策就行。
給諸藩募兵二十營,國朝再自己訓練二十營,合計四十營兵力,十二餘萬兵馬。
後續明軍撤回來後,完全可以在國內為諸藩訓練士兵,士兵舉家遷移。
這不僅解決了遷移的問題,還解決了移民的就業問題,解決了藩國的安全問題。
之後明軍只需要保持一定人數的南次亞大陸駐軍,就可以很好的掌控諸藩,支援諸藩。
想到這裡,朱由檢頭也不回的說道:
“國朝訓練的二十營兵馬,還有諸藩的二十營兵馬,目前進展如何了?”
朱由檢詢問,而王承恩聞言便道:
“募兵交給了上直都督府,目前是招募南直隸的災民進行訓練,二十個營已經募滿,士卒也已經正常訓練一個月了。”
“至於諸藩的二十營兵馬,按照殿下您的要求,兵額由北向南逐漸減少……”
“秦、周、蜀、福、楚、趙、晉等北方七藩各自獲得一營兵額,剩下的十三營兵額,則是分給了南方各大藩國和郡國。”
“由於兵額是上月二十才定下,因此諸藩計程車卒還沒開始招募,不過這三個月來要遷移海外的百姓合計是十二萬四千餘人,十八到四十五的男丁只有四萬多人,湊不齊二十營。”
“況且,許多男丁也不願意當兵,他們說要是要是讓他們當兵,他們便不遷了……”
王承恩將募兵的事情給說了出來,尤其是移民男丁參軍的事情。
朱由檢聽後倒不奇怪,因為近幾年來遷移海外的人家,基本上是聽了遷移分地的政策才選擇遷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