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眼下的明軍並不好受,五萬三千多人,有近八千人水土不服被送往了亞南修養,陣地上只有不到四萬五千人。
這也是黃龍抵達前線後,提前使用海上侵擾戰術的原因。
因為如果不牽制莫臥兒南侵軍隊,那在持續減員中,一旦莫臥兒全軍總攻,明軍的防守將十分困難。
不過,即便眼下莫臥兒選擇分兵來保護沿海城池,但戈達瓦里河戰線上,明軍和莫臥兒軍隊的比例依舊是一比二。
兩方都佔據著地利,誰要是越過戈達瓦里河的河谷,就要面對河谷對岸半山腰的軍事反擊。
整個防線呈“凹”狀,誰進攻誰吃虧,誰防守誰有利。
黃龍雖然迫切的想奪回訥爾默達河防線,但他也清楚眼下的態勢不允許他這麼做。
他想要等,等六個月後方平叛結束,等六個月後大明再支援五萬軍隊。
屆時,在後方留守四萬陸軍的情況下,明軍在戈達瓦里河防線可以達到十六萬兵馬,海上還有四萬兵馬負責佯攻。
二十萬大軍齊聚南次亞大陸,一旦明軍打贏了這一戰,那就不是簡單反推到訥爾默達河防線這麼簡單了。
莫臥兒將丟失整個德干高原和沿海城池,徹底被明軍堵在內地,變成一個內陸國。
只要背靠大海,憑藉大明的船運體量,黃龍可以一點點的反推。
不過對於他來說,倒也沒有必要打到那種程度,因為這塊地方是留給諸藩的,而不是打下歸大明治理的。
“這鬼地方留給諸藩也好,要是留下我們來治理,恐怕要牽扯朝廷大量精力……”
黃龍放下千里眼,對著左右的李旦和戚元輔感嘆,而二人也紛紛點頭認可。
說白了,眼下的南次亞大陸就和養蠱一樣。
印度人、波斯人、突厥人,還有一百多個民族……
各種民族的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尤其是在宗教這塊,大明註定無法融入他們。
大規模的搞趕苗拓業對於明軍來說又不是很現實,因為“趕苗拓業”的週期太長。
例如眼下的舊港,為什麼還要保持六到十營的兵力?主要原因就是和當地的文化起了衝突,當地一直有人躲進山裡和明軍進行遊擊戰。
明軍對舊港每個島嶼的府道都是沿海建設,這就足以說明明軍對各島內地的掌控實際上是不足的。
面對人口不足千萬的舊港,明軍尚且需要保持六到十營兵馬,那面對南次亞大陸就更別談了。
把人屠空?大明需要的是人口市場,把人屠空了,等於是把蛋糕縮小。
從莫臥兒的稅收就能看出南次亞大陸的經濟潛力,如果大明佔據這個市場,用諸藩來統治控制,持續移民和對當地土人消減,那大明可以長期保持一億五千萬兩以上的稅收。
這還是當地稅收歸諸藩,大明只借助市場來正常商貿的結果。
一億五千萬兩是什麼概念不用多說,而沒餉的明軍和有餉的明軍,與餉銀豐富的明軍,更是三種不同形態的存在。
黃龍能幹的,頂多就是把頑固宗教份子解決,然後把宗教問題十足的印度丟給諸藩。
只要諸藩地都打下來,到時候他就會立馬上疏京城,請求和莫臥兒和談,然後讓諸藩就藩,替他們訓練新兵,將小西洋的二十幾萬軍隊撤回大明本土,或者參與其他戰爭。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他必須得到朱由檢的二次增兵,然後才能打下所有就藩地……
這個階段的莫臥兒並不弱,被英國人殖民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尤其在宗教這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