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扎的一名心腹猶豫著開口,而這則訊息也讓軍官們有些壓抑。
莫臥兒的海軍,主要是四十幾年前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征服孟加拉後建立的。
海軍分為東、西兩支艦隊,東艦隊保衛通往東亞的航路,西艦隊負責紅海印度洋。
聽上去雖然十分威武雄壯,但其實水平堪憂,即便是對孟加拉灣的海盜都無能為力。
整支軍隊的軍艦基本上都是用民船、漁船改裝而來的,而主力戰艦和特種戰艦,基本都是地中海式、中東式或者卡拉維爾式的船隻。
由於印度工匠不喜歡用鐵釘,又掌握不了明朝的榫卯技術,因此他們自己建造的船隻結構和剛性不足,吃不住艦炮的後坐力。
加上整個貴族群體又是以突厥人、蒙古人和波斯人構成,因此想要尋找一些海軍軍官都十分困難。
在這一點上,莫臥兒人發揮了自己財大氣粗狗大戶的特性,直接選擇僱傭歐洲經驗豐富的水手作為他們的海軍顧問和技師。
不過即便如此,歐洲的水手依舊挽救不了莫臥兒的海軍。
如果這樣都難以形容明莫雙方的海軍差距,那眼下十分安全的孟加拉灣航線足以解釋。
在明軍拿下錫蘭島,建立小西洋監察使司以前,整個孟加拉灣海域都是走私船和私掠船,以及大量的海盜。
不止是莫臥兒對他們毫無辦法,便是歐洲殖民者在殖民南洋的時代,都拿他們基本沒轍。
結果大明衝出馬六甲,建立小西洋監察使司後,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孟加拉海域的大小海盜紛紛沉入海底。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眼下的孟加拉灣就是大明朝家門口的池塘。
因此,米爾扎身後的那兩萬廢物海軍,著實對戰局沒有什麼幫助。
相反倒是明軍的海軍將他們弄得灰頭土臉,四處救火。
黃龍的單純陸戰雖然不如孫傳庭、孫應元、滿桂、熊廷弼等一眾齊王府將領,但論海陸戰術,目前的他還是頭一等,這也是朱由檢派他指揮小西洋遠征軍的原因。
南次亞大陸的地形決定了,只要海軍用得好,以弱勝強並不困難。
黃龍能用海軍把戰爭態勢扳平,這倒是米爾扎沒想到的。
不過這也提醒了米爾扎,如果黃龍堅持這樣的戰術,那一旦等到明軍平叛結束,北上增援,那莫臥兒很有可能會被反推。
“明軍的火槍裝備率在八成左右,比我們的高出三成。”
米爾扎看著明軍的防線,心裡有了想法:
“仿照他們的防線,我們也在北岸建立防線,同時要遠離河道一千五百步。”
“是!”
米爾紮在為明軍的反推未雨綢繆,如果他們後方的六萬援軍率先抵達前線,那他會毫不猶豫的發動總攻。
如果南方明軍平叛結束,北上增援,那他構建的防線則是可以阻擋明軍一段時間,等待後方六萬援軍支援。
總之未謀勝,先謀敗,只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有機會尋找敵軍漏洞來進而反擊。
米爾扎的想法很不錯,實施起來也確實並不困難。
明莫兩軍雖然都沒有發動全面總攻,但地方性的拉鋸戰並沒有停止,他們也見識過了明軍土木工程的厲害,因此早就銘記於心了。
在米爾紮下令後,各地方的莫臥兒軍隊紛紛開始構建防禦陣地,而他們選擇的地方基本都遠遠高出戈達瓦里河的海拔,選擇建立在土丘和半山腰上。
他們在構建工事的時候,明軍就敏銳的察覺到了不對勁。
“距離大概一千五百步,看來是為了防禦我軍軍艦進入河道炮擊防線而選擇的距離。”
“基本都是照抄我軍,這群南虜倒是挺聰明的……”
河岸邊,黃龍和戚元輔、李旦三人在士兵的拱衛下親臨前線,用千里眼偵查著莫臥兒軍隊的一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