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朱由檢和燕山官員、學子們看來,朱由校喜歡做木工並不是什麼值得詬病的事情。
但是在思想還停留在萬曆年間的朝臣和百姓們來說,這就是貪圖享樂的庸主。
明代很奇怪,對君主的道德要求水平極高,對自己反而十分放縱。
按照明代文臣的要求,哪個朝代的君王都會被詬病出一堆問題,除非這個皇帝給了文官好處。
可問題來了,朱由校給了文官好處嗎?
《官吏定祿》和按時發放俸祿算個什麼好處,他們要的是陋規收入!
要不是廟堂之上隱隱有齊王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憑朝廷改革的這些政策,被損害到利益的文官們早就把朱由校罵的狗屁不是了。
朱由校的心計和手段在帝王之中只能算得上一般般,這是會廳內所有人的共識。
既然一般般,那麼不確定的因素就變多了。
要是朱由校真的熱血上頭,然後下令把金鉉砍了,那大明才真的有亡國之兆。
不過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如果朱由校對朱由檢的態度不是裝出來的話,那麼金鉉大機率是被關入詔獄,然後等一段時間外面消停了一點後,朱由校再預設朱由檢將他放出來。
這是會廳內大部分人的猜想,而這點一旦達到,那金鉉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說白了、金鉉的想法和目的很純粹。
第一,如果朱由校真的是裝的,並且殺了金鉉,那五軍都督府和朱由檢也可以看清朱由校的面目了,該反的趕緊反,支援齊王稱帝后,齊王好好治理國家,改革大明。
第二,如果朱由校不是裝的,沒有殺金鉉,那他就趕緊為朱由檢分憂,而不是躲在內廷裡自己享福,讓朱由檢勞累不說,大明的改革還會受到掣肘。
這兩條,實際上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目標,那就是推動改革,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他金鉉個人,死就死了,要是死了能換來一個“天啟盛世”,那也值得了。
這便是金鉉對朱由校所說“身雖死,名可垂於竹帛也”的真正含義。
他完全就是用個人的性命來賭朱由校的真實面目,不管賭輸了還是賭贏了,他個人的獲利實際上都不大。
賭輸了他就身首異處,賭贏了他也不可能再繼續教導朱慈燃,成不了未來的帝師了。
對於金鉉這種執拗的人,說實話顧秉謙等人還是很欽佩的,不過這不代表他們支援金鉉的做法。
作為齊王黨,實際上他們大部分人都是希望維持現狀,因為他們看出了一點,那就是朱由檢個人是容不得貪腐存在的。
眼下的容忍是一種妥協,可一旦有了別的機會,那他絕不會妥協下去。
淮北大飢朱由檢就妥協了,可後果是什麼?
齊楚浙宣昆東林……
這麼多黨派如果不是需要他們維持平衡,朱由檢早就把他們殺的人頭滾滾了。
朱由檢如果當上皇帝,沒有了別人的掣肘,那顧秉謙他們或許不會遭殃,但下面的人一定會遭殃。
沒看到朱由檢在陝西大案裡,連燕山官員都殺了這麼多嗎……
朱由檢當上皇帝,那就是第二個朱元璋,可謂臣子的噩夢。
好在他沒有這個心思,不然顧秉謙他們也不可能舒服到現在。
真正想讓朱由檢當上皇帝的,只有北方三府和海軍都督府,以及燕山官員。
說白了,就是守舊派和革新派的碰撞。
顧秉謙他們是把這件事情研究的透徹了,並且也覺得金鉉能完好無損的走出詔獄,可在有心人的散播下,一些不該知道這些訊息的人卻知道了……
“人言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可即便是父子兄弟,那也先要自己人爭氣!”
“上疏!一起去乾清宮門上疏!”
“慎言……”
北京東城的官吏坊的一所酒肆內,當有人諷刺皇帝的時候,人群中的成德只能好聲勸阻了起來。
這時在酒肆二樓的一名青年官員忍不住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