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百姓們主要的任務是種地,不能專心種樹,但畢竟出了一份力,剩下的全看天數。
這麼想著、朱由檢繼續往下翻,隨後翻到了孫傳庭對其他受災百姓的安置方案。
首先就是遷移九十二萬百姓前往河西屯墾,而剩下的一百五十多萬陝北百姓,依舊在廣袤的陝北進行耕種。
不過好訊息是,在遷移了大量人口後,陝北六府的百姓在孫傳庭的佈置下,得到了一人六畝的待遇。
這一舉動讓陝南的百姓眼紅,但他們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朝廷沒有針對陝南的政策。
不過、陝南的政策,朱由檢一開始就定好的,孫傳庭也知道,所以派出告示安撫了一下百姓們。
陝南近二百萬百姓,到時候將會陸續的遷往四川,而四川的百姓數量在朱由檢估算來看,不會超過一千萬,甚至只有六七百萬。
畢竟蒙古人霍霍四川,導致明初休養二十六年,四川也不過恢復到了一百六十萬的人口。
雖然過了兩百年,但按照各省的情況來看,四川人口也頂多就是翻四倍了。
至於後世所謂的什麼屠川六萬萬、六千萬,大多都是無稽之談……
四川的百姓,在朱由檢的計劃裡,一旦遭遇大災,那就是無條件的往雲南、東籲緬甸、安南三地遷移。
哪怕把六百萬全部遷走,朱由檢都覺得不夠。
畢竟東籲和安南的人口加在一起,最少也有一千萬之多。
想要用六百萬漢人統治一千萬其他民族,在不採取暴力的手段下是很難的,好在大明需要他們的勞動力……
“得先把鋼鐵的事情解決。”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門口的錦衣衛開口詢問道:
“各地鹽商,茶商沒有什麼舉動嗎?”
聽到朱由檢的詢問聲,門口的班值錦衣衛千戶立馬小跑進書房,作揖道:
“沒有什麼舉動,兩司已經接管了各地的鹽場和茶場。”
“……”聽到鹽商和茶商沒有動靜,朱由檢眉頭一皺。
鹽商和茶商不敢動是正常的,畢竟朝廷在各地都有兵馬,誰敢鼓動百姓,誰就是第一個死。
其次就是,朱由檢透過分發軍屯田獲得了不少地方上的人心,變相增加了兩商鼓動百姓的成本。
朱由檢根本不怕鹽商和茶商,說白了所謂的商賈,在面對軍隊和強大的中央集權下,不過是案板上的魚肉罷了。
不過、大明鹽商數百家,每家資產少則數萬兩,多則上百萬兩,加上數量眾多的私鹽販子,這群傢伙如果能被抄家,國庫也就能充盈不少了。
茶商雖然不如鹽商,但資產的規模也不算小。
朱由檢眼下掌握著三娘子的賬目,上面記載了秦、晉兩地商賈,還有大量官員的犯罪記錄。
但是這個東西現在不能動,最主要的就是朱由檢手下沒有那麼多人手接管他們被處理後的市場和官位。
他還需要等一年,等掃北之戰結束,燕山第二批學子畢業,到時候就是一口氣把北方鹽商和茶商、以及眾多官員解決的時候。
不過相較於北方,南方兩淮的鹽商和江南的茶商,布商、礦商數量眾多,掌握的資源也最多,而包庇他們的官員胥吏也數不勝數。
抄家北方頂多讓大明回血一兩年,但如果能把官商勾結的大量江南官員、商賈、士紳、胥吏解決,朱由檢就可以著手推動也“鹽鐵礦茶”國營的政策了。
先統一國營,幫助大明和百姓熬過這未來的十九年,然後在慢慢分出私營市場,最後形成國營、私營和諧競爭的局面。
這就是朱由檢要進行的初步稅收改革,而這一步走好了,大明熬過大旱也就不成問題了。
只是眼下,南北鹽商和茶商都沒有動靜,就好像被收割的利益不是他們的一樣。
“應該是在等我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