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只管這麼辦就行,再按照原來的口糧標準,大明朝一年也遷不了多少百姓,你只管辦,百姓自己會選擇遷移。”
朱由檢的話三分真七分假,真的在於大明在發放軍餉和俸祿後,確實沒有太多糧食可供大規模遷移了。
假的在於,他說百姓會自己選擇這點。
眼下已經天啟五年,從泰昌元年到今年,朱由檢可以感覺到的是災害越來越多,並且範圍越來越大。
山東更是一連三年沒有好好消停了,人禍、天災把山東禍害的不輕。
如果朱由檢沒有記錯,遼東這個時候反倒稍微安穩一點,所以他才遷移百姓去遼東。
至於說百姓選擇,實際上是百姓根本沒得選。
以百姓自己的抗災害能力,頂多能抗住半年或者一年,就已經算是不錯的情況了。
但眼下的情況可不是一兩年的災害,所以為了活命,百姓只能追逐救濟糧而走。
儘管朱由檢知道,這樣做有些不道德,但是為了大明和百姓都能活下去,他只能這麼做。
旱情之下,朝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必須用有限的糧食救更多的人。
“舊港必須要好好開發……”
朱由檢眯了眯眼睛,隨後對顧秉謙道:“你退下吧。”
“下官告退……”顧秉謙很識趣的離開,而朱由檢也在他走後,當即提筆對沈廷揚進行了回信。
他的回信內容很簡單,那就是不管消耗多少耗材,舊港必須在明年年底,精墾五百萬畝耕地,之後每年都如此。
舊港沿海容易開墾的耕地面積超過三億畝,次一等的也有四五億畝。
可即便是次一等的,依舊要比大寧府好開墾,尤其是南海府(爪哇島)。
舊港耕地一年三熟,畝產三、四石,哪怕只精墾一年,第二年立馬種地,畝產也最少能有七八斗,不會像遼東和琉球一樣畝產低下。
只要好好開墾了舊港,再收復安南,到時候就可以把舊港的糧食運往安南,把安南的運往兩廣,把兩廣的運往東南,以此類推。
沿海一省一省的透過海運遷移,內陸則是靠馬車,大明總能熬過去。
如果擁有了舊港和安南、河套的大明都熬不過去,那世界其他國家就更別提了。
想到這裡、朱由檢也寫完了回信,然後派人將回信快馬加鞭的送往南洋。
安排了舊港之後,朱由檢又看了看了一眼孫傳庭讓人送來的軍報。
孫傳庭首先說了一些朵甘的事情,基本上朵甘三分之二的藏人都被他遷移到了河西鎮番一帶放牧屯墾,而他和徐光啟遷移了十七萬受災的百姓前往朵甘一些宜居的河谷。
如此一來,朵甘的漢人佔比就高達六成了。
這個手段和方法、朱由檢還是比較滿意,而他往下看後,眉頭卻不由自主的皺了起來。
陝西的受災人數遠遠超過他們的估計,達到了三百七十多萬。
其中有一百三十多萬人遷移去了河套的朔方、定襄、九原、五原等地,對於他們的安置,孫傳庭是根據朱由檢當初留下來的政策執行的。
興修水利,隨後開墾耕地,最後在農閒時,要在主要的乾渠栽植樹木,從大同府北、一直圍繞大青山、陰山、狼山、賀蘭山栽植樹木。
十七世紀的漠南還有不少“湖泊”,種植樹木對於當地還不算太晚。
至於河套中西部的沙漠,朱由檢只能依靠秸稈的防風帶固定沙土了。
將秸稈用鏟子插進砂中,形成一片片井字田的規格,這是朱由檢在扶貧幹部群裡,和西北扶貧幹部學習的知識,非常好用。
不僅如此、百姓們也被禁止砍伐樹木,而是燒蜂窩煤。
朱由檢是不想每年大風的時候,都在京城吃沙子,他已經吃了五年了,著實吃不下去了。
他不出手,估計還得再吃四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