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人口四百六十四萬四千三百零九人,田畝一千五百二十一萬四……】
【琉球人口一百九十二萬三千一百人,田畝四百二十七萬九……】
【舊港人口八十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三人,田畝一千六百五十五萬五千……】
看著這三處地方的人口數量,田畝總數,朱由檢微微頷首。
對於最後的舊港人口為什麼只有八十一萬多,朱由檢很清楚原因。
在之前他就告訴過沈廷揚,舊港不用統計當地土人的數量,因此這裡報上來的都是漢民。
不過、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大明拿下南洋前就已經遷移的華人,只有六十萬不到的移民屬於去年和今年遷移的成果。
“得加大舊港的遷移力度才行,哪怕按照十畝一個人的水平,也還要遷移八十幾萬人,更別說開墾速度了……”
朱由檢喃喃自語,隨後抬頭看向了顧秉謙:“戶部的錢糧撥發之後還有多少?”
“殿下、發完俸祿和軍餉,還有調往舊港、琉球府的二百萬石糧外,還結餘四百七十六萬餘石麥。”顧秉謙諂媚的回禮,並開口回應。
聽了他的話,朱由檢點了點頭,隨後拿起了桌上沈廷揚讓人送來的軍報。
今年大明在舊港收穫了近五千萬石糧食,除了已經遷移在南洋百姓手中的一千八百多萬石不能收取外,其他糧食都可以隨意調動。
不過、調動的前提是留下兩千萬石供當地土著吃的糧食。
但即便如此、舊港也能拿出上千萬石糧食,算上去年調撥的糧食,和今年調撥的糧食,舊港應該能湊足一千五百萬石。
想到這裡、朱由檢便對顧秉謙說道:
“山東饑民數量有多少統計出來了嗎?”
“回殿下、一共七百七十五萬人左右,具體的無法統計。”顧秉謙辦事效率倒是快,山東的饑民數量很快就被他讓人統計了大概。
他的統計手段也是用按人頭髮糧票的模式進行的,因此算的還比較準確。
這七百七十五萬人,基本上也就是山東百姓的大致人口數量了。
一想到後世一億的山東人,在這個時代只有八百萬不到,朱由檢就忍不住嘆息,隨後才開口道:
“我會讓沈廷揚調動皇店的貨船、商船,從山東登萊兩地將山東饑民遷往遼東,戶部結餘的糧食裡,再調三百萬石給遼東,剩下的就交給御馬監補足就行。”
“是……”顧秉謙笑著應下,也不在乎被遷移人的想法。
畢竟眼下的山東百姓,說是饑民,實際上和“牲畜”沒有區別。
哪裡給吃的就去哪裡,不去的結果就是在明年秋收前被餓死。
這話說的有些難聽,但是事實。
今年的蝗災,如果沒有朱由檢積極上疏調糧,沒有袁可立統籌有序,任由百姓發展,那發展到“人相食”都不奇怪。
眼下山東大飢根本就沒有餓死多少人,就證明了許多東西。
“殿下、要遷多少山東饑民遷往遼東?這些被遷之人的田地,這個……”顧秉謙開口詢問,主要是在覬覦饑民手裡的田地。
不過對於山東饑民的田地,朱由檢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能遷移多少遷移多少,最少不能少於二百萬人,至於他們手中的田地……”
“告訴他們,官府發耕牛和農具糧食,他們前往遼東後,每人兩斤米一天,從今日開始,各地遷移百姓也是如此。”
朱由檢削減了開墾新地百姓的口糧,而這一削減,便將遷移百姓的生活從小康拉到了溫飽的水平。
“殿下……這麼一來、恐怕主動遷移的百姓沒有多少了。”
聽到朱由檢的新政策,顧秉謙小心翼翼的提出想法,而朱由檢則是波瀾不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