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眼下的朝鮮,哪怕經歷了朝鮮之役,但全國人口依舊高達七八百萬,守備兵力高達十二萬。
這還是經歷了朝鮮之役,如果沒有朝鮮之役,恐怕朝鮮人口能一直維持在一千萬左右,兵力也將持續維持在十七萬。
一場朝鮮之役,把明日朝三國的國力都折損了,而楊鎬看著眼下恢復了民生的朝鮮,也不由點頭道:
“殿下做的還是不錯的,朝鮮的百姓看上去過得不錯,比我之前來時要好多了。”
上國不對下國稱臣,楊鎬用我,也算緩解了尷尬。
不過對於李琿來說,他並不在意什麼尷尬,他在意的是楊鎬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不是要常駐。
“接旨吧!”
楊鎬從身後的禮部官員端著的托盤上,取出了一品的玉軸聖旨,而早早準備好的朝鮮禮曹判書也急忙讓人端來桌桉,焚香等待沐浴天恩。
當朝鮮君臣、百姓紛紛跪下,楊鎬才拉開聖旨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爾國雖介居山海中,卻習我中華禮儀,諸藩傳祚最久。壬辰年倭奴入朝,而爾國王城不守,原野暴骨,廟社為墟。”
“神宗顯皇帝出兵入朝,爾國才得以保全,前車既覆,後車豈可不引以為戒。”
“朕之視王,雖稱外藩,然朝聘社文之外,還國而治二十四載,今遼東之地建虜軍中,多有爾國糧秣現身,朕雖不信爾國私通建虜,然需還臣民交代,特遣吏部侍郎楊鎬入朝巡查,望爾國自省……”
聖旨很長、後續還有洋洋灑灑數百字,都是朱由校對李琿的“諄諄教導”,就彷佛父親對兒子的教導一般。
對此、李琿和朝鮮眾多臣工紛紛高唱萬歲,隨後接下聖旨。
不過這聖旨的內容,卻讓百姓和臣工們心中一涼。
建虜之中出現朝鮮的糧秣?這事情可就大了,一時間都有人都開始懷疑起了臨近後金的咸鏡道官員,而那裡的官員,正是領議政鄭仁弘安排的。
鄭仁弘又是親王一派,而這麼說來、咸鏡道的官員,實際上真的要追朔,完全就能追朔到李琿的身上。
一時間、李琿的聲望只是因為朱由校的一份聖旨,以及楊鎬的質疑,就遭到了滑鐵盧般的隕落。
李琿咬緊了牙關,心中更是對朱由校和楊鎬憤恨不已,但他表面上還是得高舉聖旨,高唱萬歲。
唱完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和建虜,以及私下貿易無關,他只能咬著牙道:
“此次巡查,恐怕不是那麼容易,請天使准許小王為天使修建府邸,在漢城暫居、仔細追查。”
“如此便叨擾王上了。”楊鎬作揖回禮,而李琿雖然心中憤恨,卻還是得舔著臉笑著回應。
隨後,他和楊鎬上了車輦,在驍騎衛和朝鮮百官、兵馬的護送下,前往了提前為他安排的驛館。
但如果從天上俯瞰,可以看到隨著楊鎬的移動,朝鮮漢城的百姓也跟著移動了起來。
這樣宏大的聲勢,便是連李琿自己都沒有經歷過。
好不容易抵達了驛館,楊鎬和李琿寒暄幾句後,李琿便以國事繁忙而離開了。
當他們都離開後,驛館徹底只剩下了楊鎬,和他帶來的幾名親信官員,以及守衛驛館的錦衣衛和驍騎衛。
在院子內的楊鎬送走了李琿後,便無力的靠在了椅子上,而一名禮部員外郎也皺著眉走了過來道:
“恩師,這李琿對建虜有朝鮮之物的事情並不驚訝,恐怕他早就知道這件事了。”
“嗯……”楊鎬回應了一聲,隨後才嘆了一口氣道:
“這次獲救,本以為會被罷免,卻不想又迎來了另一件難事……”
“罷了、總比在獄中等死要好。”
說罷、楊鎬就讓學生們休息去了。
不過、哪怕在李琿離去後,驛館四周的百姓人數依舊沒有降下來。
這樣的聲勢讓北鎮撫司的錦衣衛都詫異不已,李琿更是臉黑了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