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聲勢之下、訊息也很快從隨行的錦衣衛手中,傳回到了大明。
訊息傳回的時候,朱由檢剛剛從京城出發,抵達了燕山大營。
望著北鎮撫司的情報,朱由檢對前來歡迎的王承恩說道:
“這楊鎬一去,恐怕那李琿要被文武大臣冷漠許久了。”
“殿下,朝鮮真的有通虜之嫌嗎?”王承恩不解的詢問,而朱由檢卻笑道:
“不管他有沒有,慢慢查就是了,目的不是查貿易,而是讓楊鎬在朝鮮久居,監督朝鮮君臣的一舉一動。”
朱由檢心中清楚、眼下的朝鮮黨爭嚴重,內部矛盾也十分嚴重。
因此、楊鎬的到來,將會給一些有心人機會,而如果他們發動叛亂,那麼大明就能以保護楊鎬的安危,加大在朝鮮的駐軍了。
一百驍騎衛還是太少了,最好能駐紮一營乃至一衛的兵馬。
大明不需要掌控藩國的政治,只需要駐兵,隨後開展經濟往來就足夠。
人口太多的國家,征服之後如何治理才是最大的難題。
朝鮮半島只有戰略前沿地、以及眾多港口的兩個優點。
比土地肥沃?它不如中南半島,東北。
比礦藏資源,不如南洋。
比人口市場、不如莫臥兒和日本。
因此、在這裡駐軍,慢慢歸化即可,沒有必要把精力浪費在它身上。
至於之後會不會收復,得看它老不老實,以及時機成不成熟。
眼下大明的問題,還是整頓內部財政,而整頓財政需要展示武力,繼續透過戰爭來提高皇權。
收復遼東,朱由檢必須為這一戰做準備,而眼下的兵馬甲胃缺口還有六萬多。
以盔甲廠的速度,還需要最少八個月。
其次要收復遼東,運糧必須是走海路入遼河,之後走水路。
以明代遼河的平均水深,三江口以下的流段可以走三千料的大船,但三江口以上流段,頂多走一千料左右的船隻。
收復遼東,所需要的火藥、石彈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必須做好準備才能打這一仗。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王承恩道:
“承恩、寫信給天津船廠,再造三百艘一千料的貨船。”
“你從御馬監撥銀十五萬兩去天津船廠,另外火炮廠陰乾的泥模繼續鑄炮,叫遼東所有將領準備五斤石彈二十萬枚、十斤石彈十萬枚。”
“奴婢領命。”王承恩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應下後,便跟著朱由檢向著大營內的衙門走去。
朱由檢坐在了主屋主位,看著擺在主屋的三個大沙盤,分別代表了遼東、西南、以及大明全境。
他清楚、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只要努爾哈赤不再進犯遼東,那麼大明將會陷入很長一段時間的平靜。
或許唯一讓朱由檢上心的事情,便是山東地震的善後,以及番薯、玉麥、馬鈴薯的春種了。
作物不能連在一起種,不然一旦患病就會成群死去。
這點,尤其需要朱由檢好好監督,因此他需要好好上心。
而正如他所料一樣,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他一直在田地和軍營兩頭跑,東亞的格局、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平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