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俗稱“左相”和“右相”,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
議政府之下有六曹,相當於明朝的六部。
其長官稱判書,相當於明朝的六部尚書,除了制度外、朝鮮的律法也是使用《大明律》,甚至連軍事屯墾制度也是完全套用。
因此明朝官員來到朝鮮後,並不會因為官職的複雜而頭疼,因為這不過是明朝的翻版罷了。
由於朝鮮之役,朝鮮官員和百姓對明朝都有極大的好感,甚至多次寫下“再造藩邦”,而楊鎬作為當時朝鮮之役時的主戰派,雖然實力不行,但架不住輿論的推動。
他在朝鮮的地位,僅次於萬曆皇帝,甚至為萬曆皇帝立廟時,都要將楊鎬的畫像放入廟中。
因此、楊鎬的到來,引起的是整個京畿道百姓都前來夾道相迎的場景,十數萬百姓在漢江兩岸眺望大船,試圖看到他們心中的“英雄”。
百姓和文武官員都十分高興,但唯獨有一人高興不起來,那就是朝鮮國王李琿。
儘管他的臉上儘量的擺出笑容,但明眼人都知道,這不過是“面具”罷了。
沒有哪一個王會願意頭頂突然多了一個能和他平起平坐的人,如果這個人的聲望比他還要高,那就更讓人頭疼了。
偏偏楊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而這樣的一個人,還被明朝以巡查為由,派來了朝鮮,一副要常駐的模樣。
這就代表、日後他李琿頭頂,就一直有一個等同於太上王的男人了。
“砰砰砰!
!”
火炮齊鳴,一時間震動的讓在岸邊的朝鮮君臣、以及無數百姓畏懼縮了縮脖子。
彷佛是警告、又像是喝彩一般,由十四艘新式武裝貨船組成的船隊抵達了漢江碼頭,來往的民夫都不需要官員指揮,便主動抓住了明軍拋下來的繩索,高興的將大船固定在了碼頭上。
鐵錨被放下,這時所有人才看到了新式武裝商船的高大。
尤其是作為坐船的三千料大船,這是很久都沒有出現在東北亞地區的超級大船了。
船錨被放下,隨後船梯也被放下。
所有人伸著脖子眺望,煎熬的等待那個男人的出現。
馬蹄聲響起,兩隊頭戴鳳翅盔,身穿布面甲,雙臂有臂鎧,胯下有駿馬的驍騎衛將士策馬從船梯走下,列成兩派,夾道相迎。
所有人都在等待,但李琿的臉色卻越來越止不住的難看。
楊鎬的聲勢越大,那麼他作為朝鮮國王的聲勢就會被壓的越小。
可是他有能力反抗嗎?有!他可以腦袋一熱,在大明船隊離去後囚禁楊鎬,但後續呢?
隱藏在漢城之下的一些大臣,還有八道官員,以及明朝守在寬甸三城兩萬多大軍都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將他下獄。
所謂的反抗,便是魚死,而網難以破罷了。
“楊侍郎!楊侍郎!”
忽的、四周的聲音變大了,李琿回到了現實,也看到了一個髮鬚皆白,身著大明禮部官服的滄桑老者。
他的背句僂著,儘管很想挺直,但歲月卻已經把它壓彎了。
可即便他這樣句僂著背部,卻依舊在朝鮮數百萬百姓心中,是了不得的存在。
豔陽高照,陽光射在楊鎬的身上,彷佛是什麼了不得的聖人降臨。
在十幾萬朝鮮百姓的歡呼聲中,楊鎬一步步的下了船梯,來到了李琿等人的面前。
“小王攜百官,參見皇明上朝天使……”
皇明是朝鮮對明朝的尊稱,同樣被宗藩限制,朝鮮並沒有對清朝使用“皇”,而是改用“大清”。
整個朝鮮半島有歷史以來,明朝是第一個被半島君臣百姓使用“皇”作為稱呼的王朝。
實際上、東亞怪物房不只是在後世存在,而是在每個時代都存在著,唯獨在近代有些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