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明廷的內部在崛起一股集權的力量,而大金這邊卻開始爆發矛盾了。
這樣的矛盾,如果不加以扼制,或者緩解,那麼在明金交戰的時候,將會成為一個致命的缺點。
眼下的局勢很糟糕,楊鎬應該會在這幾日就抵達朝鮮,到時候在楊鎬的監督下,恐怕大金和朝鮮的糧食貿易會出現問題。
可如果出兵朝鮮,可能會和李琿交惡,讓李琿徹底倒向明廷。
除非朝鮮的國策變動,不然努爾哈赤還是不想改變這樣的局面。
因此、努爾哈赤必須為女真謀求一條可以變強的出路,而這條出路他也想好了。
“我們和科爾沁的事情,虎兔墩那小子沒有反應嗎?”
努爾哈赤向代善詢問,而代善抱胸道:“虎兔墩十分不滿,但並沒有動靜,估計會和之前一樣隱忍下來。”
“嗯……他應該不會那麼老實。”努爾哈赤有些不放心。
自從薩爾滸之戰後,明朝便與林丹汗結盟,之後林丹汗又派人攜國書出使後金。
林丹汗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蔑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警告努爾哈赤不得進犯廣寧。
面對這封國書,努爾哈赤根本就沒有理會,而是在以鐵嶺之戰中所俘的“奇貨”宰賽為人質,要挾土蠻的內喀爾喀五部與自己結盟。
與內喀爾喀結盟後,努爾哈赤才在萬曆四十八年正月正式回敬林丹汗,在回信中先大肆數落明滅元后蒙古汗廷的困境,又慫恿林丹汗與自己結盟討伐明朝。
只可惜當時的態勢不明顯,加上明朝將察哈爾部賞銀從四千兩提高到了四萬兩,因此在明朝能獲得利益的林丹汗根本不理睬努爾哈赤,還扣押了努爾哈赤的使臣碩色烏巴什。
半年後,努爾哈赤聽信內喀爾喀傳來的謠言,以為碩色烏巴什被林丹汗所殺,便斬殺了林丹汗的使者康喀爾拜虎,後金與林丹汗察哈爾部的關係宣告破裂。
燃文
林丹汗忍住了努爾哈赤的斬使之辱,因為他連蒙古內部都沒有統一,更遑論對後金作戰了。
儘管如此,為了獲得明朝的“賞銀”,林丹汗必須有所行動。
不過還沒等他有動作,努爾哈赤就發動了沉遼之戰,而由於朱由檢的亂入,滿桂掃平巴約部的舉動讓林丹汗停止了動作,反而警惕了起來。
在看到後金發動的沉遼之戰失敗後,林丹汗開始維持和喀喇沁、土蠻內喀爾喀的關係。
只是這關係才剛剛維持了幾個月,努爾哈赤就和科爾沁部結盟,再度打了林丹汗“蒙古之主”的臉面。
這麼一來、雙方的關係就十分惡化了,也正是因為這樣、努爾哈赤才覺得林丹汗一定會有舉動。
“讓阿敏繼續帶著鑲藍旗的三十二個牛錄駐守兀也吾衛,如果虎兔墩對科爾沁行動,叫他立即支援。”
“是!”
努爾哈赤吩咐,代善便應下,他們都清楚,眼下如果科爾沁被林丹汗襲擊,那麼他們在漠北就真的沒有盟友了。
“繼續對野人用兵,補充上次折損的男丁。”
思慮過後,努爾哈赤還是決定暫時不對遼東用兵,他必須等待一個機會。
眼下的遼東局勢很微妙,他可以賭一賭,明廷在遼東的改革會不會引起動亂。
一旦動亂引起,那就是他可以出手的機會了……
也就在努爾哈赤下令的同時,一艘艘巨大的海船抵達了朝鮮京畿道的外海、隨後直接駛入了漢江之中,抵達了王都漢城邊的漢江碼頭……
“王上,這次楊侍郎復起,前來巡查我國,必然是皇明上朝對我們的不信任,我們必須要恢復皇明上朝對我國信任才行。”
碼頭上、身著朝鮮整一瓶官服,髮鬚皆白的領議政鄭仁弘對旁邊身著明朝郡王常服的李琿開口,而李琿也正是眼下朝鮮的國王。
根據明代制度規定,朝鮮國王雖叫國王可在明朝皇帝眼裡只是郡王,所以朝鮮國王服飾,大多是明朝皇帝賞賜的郡王服飾,倒也不屬於僭越。
至於所謂的領議政,則是朝鮮模彷明朝內閣制度而出現的官職。
在朝鮮國王下面,有輔左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為“領議政”,俗稱“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