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繼位三年,兩次與匈奴和親。
這兩次和親分別發生在景帝元年和景帝二年,都是陶青親自赴匈奴處商定的。
並不是所有的和親都要送公主過去,大部分時候只需要送財物過去就行了。
匈奴不缺女人,缺的是物資。
陶青主持的兩次和親,效果非常好,用不多的財物,換來了邊境的安定。
這也是他後來能夠成為丞相的重要原因。
要知道,如果漢匈關係持續緊張的話,和親的那點財物連維持邊境駐軍都不夠,更別提和匈奴進行大戰了。
大漢如今不缺錢,能買來和平是最好的。
打仗?是要花大價錢,是要死很多人的。
漢景帝即位已經三年了,這還是第一次遭到匈奴入侵,這足以說明和親是有效的。
在陶青看來,只要他再去和匈奴和親,就又能換來邊境的和平了。
只聽丞相陶青說道:
“眾將所言謬矣。”
“和親匈奴乃是國策,高帝、惠帝、文帝歷代奉行,足以證明這項政策的優越性。”
“剛剛條侯說,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昔日高祖以四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尚不能勝,難道條侯能比得上高祖皇帝嗎?”
“匈奴兵強,控弦之士不下三十萬。”
“我軍如去征討,乃是勞軍遠征,此兵家之大忌。出關和匈奴決戰,人馬疲憊,糧草難濟,必定大敗。”
“退一萬步講,哪怕陛下傾全國之力,戰敗了匈奴,那又能怎樣呢?”
“匈奴之地不能耕種,匈奴之民不足役使,既不能開疆,又不能牧民,戰之何益?”
“老臣以為,擊之不便,不如和親。”
眾多大臣紛紛附和。
在他們看來,和親利大於弊,開戰弊大於利。
大漢幾十年來都堅持和親的政策,自然是有道理的。
他們只需要蕭規曹隨就可以了。
能和親,還是和親的好。
。。。。。。
漢景帝見大多數大臣們都贊同和親,眉頭不禁微皺。
他本意,是想與匈奴一戰的。
這個想法,從他當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那時候,他年輕氣盛,恨不能親自出徵,馬踏匈奴。
他當了皇帝之後,需要顧忌和考慮的事情太多,再也不復少年時的激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