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道教主動向外傳教去教化四夷,深得朝廷之心。
在度牒發放方面,朝廷明目張膽的作出了傾斜,給了道教更多的名額。
當然,前提是這些名額要有七成比例用在向外傳教上。
道教各派也嚐到了擴張帶來的甜頭,在這方面表現的非常積極。
可以說道教頗有點當初佛教徒四處傳教的架勢了,據說傳道者的腳步最遠已經到達了呂宋島。
而紫霄觀也越來越有道教聖地的架勢,武舒骨子裡的好強屬性被全部激發。
在孫思邈和陳景恪的支援下,成了道教的代理教主,每天也是處理不完的事務。
陳景恪同樣也沒有閒著,紫霄觀和書院兩頭跑。
回紫霄觀還好一點,只要陪陪老婆孩子就可以,去書院那邊就是真忙了。
書院建設,工廠區的建設,鐵路的修建等等,他都要參與。
即便這些專案都有實際負責人,他多是當甩手掌櫃。
可事關未來計劃,他又怎麼可能放手不管。
最後的結果就是,他比任何人管的都多。
不過成果也非常豐碩,工廠區已經全面步入正軌,各家作坊已經建設完成投入生產。
就連他們合夥建的蒸汽機場,都產出了四臺小型蒸汽機。
不要覺得少,這可是從無到有,才是最難的。
透過這四臺小型蒸汽機,他們培訓出了一批合格的技工,接下來就可以大規模生產了。
至於這四臺蒸汽機,也沒有落到別人手裡,兩臺留作自用,另外兩臺賣給了廠區別的作坊。
書院的建設也同樣很快,陳景恪計劃中的三百個招生名額全部招滿,並且還有超出。
新生的到來讓大家更加的忙碌,但有了這些生力軍,各個專案都有了充足的人手。
雖然這些新生談不上什麼技術可言,但可塑性強,當個簡單勞動力還是沒問題的。
而透過這種實際勞動,也能從側面增長他們的學識和見聞。
你要問他們同不同意……只能說,不讓他們參加,他們才會覺得你看不起他們。
時間很快就進入十月份,陳景恪也迎來了一件個人喜事。
易奴產下一個兒子,只是因為她體型嬌小盆骨太窄,不得不採用了剖腹產。
紫霄觀對剖腹產手術已經很熟悉了,並且總結出了合適的手術式,所以她倒也沒有受太多苦。
這個孩子的降生就沒有引起太大的動靜了,只有一些關係比較好的人家送來了賀儀。
不過長孫無垢還是送來了一份禮品,小兕子更是親自前來探望。
畢竟從法禮上來說,這個孩子要喊她一聲孃親的。
庶子也要喊主母為孃親,這是規矩。
等到明清時期,妾生子都不能喊生母孃親,只能喊主母為娘。
現在是唐朝,規矩還沒有那麼苛刻。
但作為妾生子,也是要喊主母為孃的。
當然,只需要喊小兕子為娘便可,不用喊武舒。
因為武舒是孫家的媳婦,繼承的是孫氏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