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之間的快樂就是如此簡單,楊佑見了新玩具,迫不及待的拉著賈瑛離開了望江樓,到城外找地方試驗新式火槍去了。
彭!彭!彭!
楊佑打靶盡興之後,走到賈瑛身邊說道:“好東西,若是我大乾的邊軍能全部裝備上這種火槍,爺就敢帶著大軍去把北面的匈奴趕回漠北去。”
說著,有面帶遺憾的搖了搖頭道:“可惜,就是射程短了點。”
“槍管加長就好了,和火繩槍的射程差不多。”賈瑛在一旁解釋道。
“咱們大乾的火器裝備太落後,歐羅巴人的軍隊已經開始普及這種火槍,可我們的火銃在激發之前,還需先點燃引線。哪怕就是裝備上火繩槍也好,起碼可以省下一半的兵力。”
大部分的火銃發射,最少需要兩名士兵同時操作,像三眼火銃這種,就需要三人,持槍的,裝彈的,點火的。
“這玩意兒,費銀子嗎?”
賈瑛點了點頭。
“別看只是一些細微的改動,可工藝水平不低,就咱們大乾軍器局養的那些工匠,做不出來。只要解決了工藝問題,成本會稍微降上那麼一些。”
楊佑很是不解道:“我記得你說過,咱們漢人是使用火器的祖宗,那為何咱們大乾的工匠,就造不出來這種東西呢?手藝問題?”
賈瑛搖了搖頭道:“東方是鍾靈毓秀之地,地大物博,人才輩出。不是咱們的工匠不行,是咱們的制度不行。”
“你知道,製造出這種火槍的是什麼人嗎?”
楊佑搖了搖頭。
“是一名鐘錶匠。”
“鐘錶匠不去做鐘錶,而是費盡心思發明出這種火槍,你猜是為了什麼?”
楊佑慣不喜歡在不感興趣的事情上動腦子,搖頭說道:“你別饒了,直接說吧。”
“因為利益。發明了這種火槍之後,他們的國家會給他一大筆賞金,而且還可以獲得獨家技術的經營壟斷權,事後,沒生產一批這種火槍,工匠都可以從中分利。”
巨大的利益,帶動了民間工匠的創新積極性,這才有了工業革命的誕生。
“而咱們大乾呢,明明成本是三兩銀子的火繩槍,朝廷只給二兩銀子,等到了軍器局,或是工匠手中,就只剩一兩銀子,別說是獎勵,連材料費都不夠,這也是為什麼火繩槍到現在都沒普及軍中的原因。”
“不是咱們的工匠做不出來,是咱們的制度,不允許工匠有自己的積極性。”
其實賈瑛只說了一方面的,這其中,還涉及到工匠的社會地位問題。
在大乾,工匠是賤籍,而在歐羅巴,一名有手藝的工匠,會受到無數人的追捧,誰也不知道哪天他突然就開竅了,憑藉獨家的技術,一躍成為當地的富翁。
“我準備向陛下上疏,只是僅我一人之力,很難成事,還需要你的幫助。”
一位親王,雖說不靠譜了些,可親王就是親王,他的諫言,朝廷百官也不得不重視。
相反,若只是賈瑛一人,連傅東來那裡,都不一定過得去。
畢竟在他們眼中,自己終究是個後輩。
“沒問題。”楊佑十分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我還要保舉一人,擔任水師指揮使,只是對方提了條件,想讓我向朝廷保舉他。”
“是人才,那就答應他唄。”
“他現在已經是衛指揮同知了,想要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覆,起碼要都司指揮僉事起步,我的身份尷尬,權重位卑,還要你助力一把,以成其事。”
“此人是誰?”楊佑好奇道。
“登州衛指揮同知,戚耀宗,曾隨葉大人參加過屯門海戰。”
“你寫摺子,我附名,就這麼定了,事不宜遲,經你這麼一說,爺心裡忽然有種不踏實的感覺。”楊佑蹙眉道。
賈瑛看了楊佑一眼,大乾不是沒有明白人,賈瑛就不信,見識過泰西戰船的葉百川,會不明白這個到底,否則他也不會極力推動廣東重啟市舶司了。
奈何,上千年的痼疾,非一人之力可變。
冰凍三尺啊!
回城之後,賈瑛與楊佑又去了一趟軍器局,找來了南京軍器局所有在冊的工匠,將最後一把燧發槍交給了他們。
兩人以個人的名義擔保,誰若是能造出此槍,他們兩人親自向陛下保舉對方,入仕為官,從此擺脫匠籍,做人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