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二人還讓南京戶部在民間搜尋能工巧匠,尤其是銅匠和金匠。
兩人還去了一趟龍江造船廠,看了他們的給出的戰船圖樣。
大乾目前的造船技術可以說是世界一流水平,哪怕是歐洲目前的帆船技術,恐怕也無法與大乾相比。
非是賈瑛夜郎自大,而是他透過多方判斷得出來的結論。
二十節的航速,應該就是帆船與蒸汽機船的分水嶺了。
根據霍恩所言,歐洲人的普通帆船,在特定的情況下,船速最快能達到十五節,大型戰船,可以衝刺十八節。而正常行駛速度在七到九節之間,最快不會超過十節。
而大乾的戰船,很容易就能達到這個速度,關鍵是其承載量要遠超過西方。
賈瑛在看完龍江造船廠的圖紙,在腦海中產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一個“大”字。
一旁的楊佑在看完圖紙之後,神情振奮,恨不能立刻就能乘船出海。
賈瑛心中哀嘆一聲:“唉,地主家的傻兒子。”
可能是因為地大物博的緣故吧,東方人對於“大”這個字,似乎情有獨鍾。
事實上,賈瑛翻遍腦海中關於前世寶船的記憶,無論從哪個方面記在,都在凸顯出一個“大”字,亦或是如何如何規模,排水量相當於後世的多少噸位,可承載多少士兵。
可他們打造戰艦,不是為了宣揚國威的,而是為了能追上敵人,並且消滅掉。
若要賈瑛來論,速度,才是衡量一艘戰艦強大與否的關鍵。
只要速度能跟上來,憑大乾目前的造船技術,多大排水量的艦船也能造出來。
排水量或是噸位如何大,不代表速度就快。
帆船時代,同等量級的戰船,單帆要比雙帆快,雙帆要比單帆穩,這是常識。
龍江造船廠,給出的圖紙,大部分都是五桅以上的,賈瑛詢問過,中型戰艦五桅是最少的配置。
龍江船廠庫存最大的艦船,甚至達到十二桅。
可水師要這麼大的艦船做什麼?運兵嗎?
嗯,倒是可以考慮。
十二桅的艦船,據說可以可搭在上千人,這可是十分了不得的,西方的商船出海,大多數的船隻都不會超過百人。
賈瑛向龍江船廠的工匠表述的自己的想法,速度,是他的首要追求。
可隨之而來又有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承載量的問題。
戰船之上,是要搭在火炮的,而不同重量級別的火炮,其威力和射程也是不同的。
想讓戰船變得強大,那自然是要選重量大,射程遠,威力大的火炮。
可一個紅夷大炮的重量就是一頓,一艘艦船能搭在多少紅夷大炮,而且是在不影響速度的情況下。
這是一道算術題,也是一道選擇題。
想搭載更多的火炮,戰船就一定要大,而排水量大的船隻,速度自然就慢,靈活性低。
沒有雙贏,只能選擇其一。
賈瑛最終還是沒有定下圖紙,他沒有參與過海戰,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
還是等專業的人來了再說吧。
回去之後,賈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
給皇帝的奏摺中寫了六件事。
其一,是為海寧衛戰死的指揮使,虔彥禮請封。
虔彥禮此人,賈瑛並不認識,之所以會插手此事,是為了謀浙江都司指揮使的位置。
為了脫罪,浙江都指揮使廉忠上疏,將叛匪攻破海疆防線的罪責,歸在戰死的虔彥禮身上,浙江布政使和按察使同奏附和。
朝廷的風向,似乎受到了影響,矛頭一致對準了虔彥禮。
賈瑛在奏章中的話很簡單,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袞袞諸公,朱紫袍服,苟活者豈言戰死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