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天子門生嗎?
這個無非就是來自“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然而看清楚是“嘗欲”,曾經試圖教授他,然而霍去病很快就說“顧方略何如爾,不至學古兵法。”
霍去病毫不客氣的拒絕了漢武帝親自教授他兵法,漢武帝到底有沒有真的教過他,有沒有教過他別的,史書沒有記載。
可能霍去病只是拒絕了被教授兵法而沒有拒絕被教授別的,也可能漢武帝這次無非就是心血來潮的突然想當老師。
《史記》記載霍去病一生:“最驃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
霍去病一生有六次出塞,其中四次是以將軍的身份出征的,而史書有詳細記載的只有五次。
唯一一次非將軍出征的只有他跟隨大將軍衛青的那一次,受任嫖姚校尉,獲封冠軍侯,這也是後世詩詞中多有美譽的“卻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飛。”的由來。
這次勇冠三軍的戰鬥並不是霍去病第一次出征,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霍去病兩次都是“從大將軍”,而在大將軍的履歷表上,就有這麼一次間隔不過月餘的戰鬥,定襄之戰。
“其明年春,大將軍青出定襄…斬首數千級而還…月餘,悉復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虜萬餘人。”
霍去病“冠軍”就在這“復出定襄擊匈奴”的一次中,因此史書之所以說這次是“再冠軍”,很有可能是指他在第一次出定襄的時候就表現優異,勇氣驚人。
雖然因為手下沒有兵而沒有什麼戰果,但這個因為太年輕所以可能只是被帶出來長長見識的年輕人,依然毫無疑問的用自己的實力獲得了漢武帝的極大認可和大將軍的默許。
在此戰之後,漢武帝立刻“受詔與壯士,為剽姚校尉。”
而霍去病也立刻不負眾望“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拋棄他認為軍事部署失誤,有必敗之相的大部隊,獨自帶著八百勇士直奔匈奴王庭老家,斬獲遠遠多於自己的損失。
霍去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打機動戰的幾位偉大軍事家之一,雖然他沒有任何具體的軍事思想流傳下來,甚至連戰役過程都因為史書照抄漢武帝封賞詔書原文而沒有什麼實質性東西。
但他的戰績塑成的神話永遠無法被磨滅。
“窴顏山即匈奴築城居漢降將趙信處,驃騎將軍霍去病以輕騎追虜至此,得匈奴積粟食,軍留一月,燒其餘粟以歸。”
由此可見,霍去病軍事思想的體現,主要體現在逐,但逐並不是單純的追著敵人跑。
機動戰不是跑馬拉松,不是說漢軍只要追上匈奴的屁股,踹一腳就能全殲。
機動戰在軍事史上一直是一種非常考驗統帥指揮能力,尤其是現場發揮的戰爭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分兵,包抄,殲滅,靈活,機動”。
它不像陣地戰那樣有很多章法可尋,能將這種戰法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大多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
因此霍去病說,“顧方略何如爾,不至學古兵法”,不是他真狂到看不起孫吳,而是因為他已經清楚的認識到孫吳兵法教授的那一套在面上的東西,對匈奴時已經不太合適了。
每次漢軍出動都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生死存亡之際,不能像纏裹腳布那樣一點點逼死匈奴,只能迅速的給他致命一擊,以大批次殲滅為目的速戰速決。
而常常被人拎出來提的奔襲,實際上這只是機動戰中的一種戰術。
同一場戰爭中,匈奴就算被踢一次,也不可能被踢第二次,第三次。
只有最最愚蠢的軍事統帥才會把自己的兵團全部湊在一起。
霍去病的征戰記錄:“驃騎將軍…歷五王國…轉戰六日…合短兵,殺折蘭王,斬盧胡王。”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
渠,指渠首,渠酋,是舊時統治階級常常用來指代武裝反抗者的首領或部落酋長。
比車耆,這是個匈奴王號。
這也就證明,漠北之戰並不是很多人想當然的“打一場就完事了”,而是由一場場戰役組成的一次整體戰!
史書對衛青,霍去病的記載不公平,不詳細,如果按照“漠北之戰就是打一場完事”的可笑思想來看,歷史勝場最多的軍事統帥拿破崙也不過贏了五六場而已。
霍去病在與左賢王決戰之前究竟經歷了多少場戰役不得而知,但完全可以知道的是,他的勝利絕對不是“繞道背後埋伏下來踢了匈奴屁股”這麼簡單又搞笑,而是從一開始就制定分兵圍堵敵軍,包抄逐個殲滅的計劃,迅速瓦解了匈奴佔絕對優勢的兵力和他們接戰的勇氣,最終一路追亡逐北至貝加爾湖,共殲滅匈奴精兵七萬零四百四十三級。
古代的軍事將領們大多勇於衝殺在第一線,並不單純是因為他們為了給軍隊起一個帶頭模範作用,而是因為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發現敵軍哪裡有弱點,這個第一擊太重要了。
你是插左翼還是右翼,敵軍哪兒兵力相對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