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業生產也大有進步。
盛京宮殿大部分為皇太極時所建,其規模和工藝技術都標誌後金手工業的水平很高。
盛京城西實勝寺,鑄大鐘千斤,是冶鑄業的發展象徵。
商業貿易在境內有之,與明及朝鮮也均有之。
皇太極曾命令大學士希福帶領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家人的龐大代表團赴張家口貿易。
後來又命人到歸化城買馬。
個人遠走貿易的也不乏其例。
軍事建設方面,皇太極在國內大力實行改革時,並沒有放棄父汗努爾哈赤對外擴張的政策。
他命令軍隊建造具殺傷威力的武器紅衣大炮,並且將單一的騎兵兵種,改建成一支騎兵、炮兵與步兵多兵種的軍隊。
皇太極十分重視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對他們採取招降收買政策。
不僅透過考試儒生,網羅了兩百餘名漢族文人,而且此後又多次舉行考試,分別優劣,量才錄用。
對大批降將賜以莊田、奴僕、馬匹,並委以官職。
對明大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紛紛自願來投的行為封王封侯,寵榮備至。
隨著蒙古的臣服,明朝將領的降順,皇太極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大大增強了軍事力量。
對外戰爭方面,皇太極更是有完整的方略。
對於朝鮮,皇太極經過兩次出征,朝鮮國王李倧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到瀋陽為人質。
對蒙古諸部,皇太極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首先爭取與察哈爾林丹汗不和的科爾沁、喀喇沁等部的歸附。
為了籠絡蒙古封建上層分子,皇太極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襲職例、崇奉喇嘛教、與西藏僧俗頭領建立聯絡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援和效忠。
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
次年,1635年,後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餘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璽歸降。
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
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對明朝,皇太極全力以赴發動戰爭。
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他命阿濟格統兵南侵,掠奪人畜十八萬。
崇德三年,明崇禎十二年,1638年,又命多爾袞、嶽託率軍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處,虜獲人口四十六萬,金銀百餘萬兩。
為了從正面開啟山海關,自崇德五年,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起,發動了錦州戰役。
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
皇太極親自坐鎮指揮。
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將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
至此,明朝在關外僅剩寧遠一孤城。
皇太極的統治還繼續利用了八旗這個軍政合一的組織。
他使八旗透過變革越發充滿生機。
一是對滿洲八旗不斷補充新的成員,二是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努爾哈赤時的滿洲被稱為“佛滿洲”,即舊滿洲。
皇太極對黑龍江等地多次用兵,帶來大批少數民族加入滿洲共同體,被稱為“伊徹滿洲”,即新滿洲。
皇太極把新滿洲編入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