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打去,勢不由人,不知所向,安得中賊,況求之可中烏乎?
查得各隊長只管四銃,又分兩層,每層二銃,舉目可見,稍有差謬,舉手可指,相應責成。以後凡放鳥銃、快銃,隊總即隨銃手監看,若仍前垂手放鳥銃,不貼腮面對照者,及鳥、快等銃,或不點放,或火門火線,朝天放,向地放者,許隊長平時或摘牌,或取藥筒,或取帽,務獲隨軍輕便什物一件為證,隨操畢送處。如遇真操臨陣,或割耳或割鬚髮,即送本營,斬首示眾。該隊長免其連坐。如互相容隱,閱操查出,定將隊長一體連坐。臨陣,隊長與軍同斬。
諸器之中,鳥銃第一,火箭次之。南方則大炮、火箭、鳥銃,皆為利器。
夫刀銃者,鳥槍長刀也,鳥銃遠射極準,長刀近用先及,槍棒者,槍亦銃,北方呼為快槍。痼不可變,今加長柄,遠則用火藥、鉛子舉放,近則以柄代棒擊之。
火發而銃不動者,為其一手把於銃前,手在火藥之前,銃不動則發必中。銃腹長則子去必直,後手不點火,而以指發機,則手常執銃而臨發穩正,此鳥銃之所以為利器也;此鳥銃之所以較中,雖弓矢弗如也;此鳥銃之所以洞重鎧而無堅可御也。馬上步下,惟鳥銃為利器。
及臨敵之際用之,則如在場叮嚀,聽中軍何令,方才打放。先者有誅,凡力可及百步者,只用於五十步之外,勢險節短,無有不中者矣。
夫今強敵之技,遠惟弓矢,近惟腰刀,別有鐵鉤槍,乃乘吾陣亂而用之者。弓矢射不能及遠,近可五十步,使我兵敢於趨前擁鬥,敵矢不過三發,則短兵相接,弓矢無用矣,此無足畏也。
所以,明軍再弱,技術層面也是壓制建奴的。
在機槍鐵絲網出現之前短兵相接依然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兩項科級都需要很高的工業水平,一戰開始後,各國都迅速打光了彈藥儲備。
在這種環境下想脫離工業談戰術是不現實的自己有什麼樣的工業能力就去設計什麼樣的戰場,然後迫使敵人在這個對我方有利的戰場上作戰,這是制定戰略的基本原則
。
在韋總裁看來,只要陣型合理,優秀的後勤,優秀的陣地,就算不是熱武器,就已經能讓古代軍隊變得弱勢,步兵對騎兵也不會有太大劣勢。
就像現在這樣,寶軍三萬多步軍,對付五萬多建奴和蒙古人組成的混合鐵騎,居然是寶軍偏向攻勢多一點,建奴和蒙古人鐵騎出兵謹慎,偏向防禦多一點。
當然,也不能完全看紙面文章,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建奴屢次在寶軍手上吃虧了,雖然韋總裁已經承諾,不會用槍炮支援明軍邊軍,並且不會從寶軍直接調軍隊充實到大明邊軍當中。
可努爾哈赤和建奴上下,蒙古人上下,又豈能輕易相信韋寶這個狡猾的漢人?
所以,寶軍雖然只有三萬多紙面軍隊,但是在努爾哈赤眼裡,還得隨時防備忽然冒出來的,有可能的十幾萬寶軍,甚至這些寶軍會人手厲害的長槍,背後跟著火力兇猛的大炮。
這就是典型的威懾力,彷彿一把巨劍懸在頭頂,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會落下。
當然,如果不是騎兵有著自己的天然優勢,努爾哈赤和蒙古人也不會有繼續和寶軍耗下去的勇氣。
在正常的歷史中,就算是到了二戰時期,騎兵依然很重要,這就說明問題了。
二戰時期的熱武器已經發展到了什麼水平了、
依然難以掩蓋騎兵的威力。
當然,對付騎兵的方法也很多。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佔據相當大的優勢,夠快,能打,易逃跑。
所以騎兵一直是比較強勢的存在,從匈奴、突厥,再到蒙古騎兵,再到建奴,甚至能橫掃世界。
無數步兵在臨死前看到的世界,是騎兵向他們衝鋒過來。但跟騎兵打的時間長了以後,一些能夠剋制騎兵的武器、招數也被開發出來。
鐵蒺藜這種武器看似造型簡單,但用處非常大。它的主要特徵就是有四根鐵刺,用的時候只要往地上一扔,總有一個刺頭會朝上。為了讓丟出去的鐵蒺藜能收回來,還專門在它的中間設計了一個小孔,可以用繩索穿過,方便收取。達到多次迴圈利用,堪稱節能省錢的必備武器。
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用這種武器作戰。可以把它撒在道路、城牆的周圍,安營紮寨的時候,也可以丟一些在旁邊。
這種效果十分明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一不小心踩到了這種東西,報警效果可想而知。
為了達到傷人效果更好,有人還貼心的為這種武器抹上毒藥,所以它又被稱為“鬼箭”。
對於騎兵來說,要是在高速衝刺的過程中踩到它,對戰馬的傷害不小,而且還能對敵方步兵造成傷害。
弓弩也是騎兵的威力在於它巨大的衝擊,只要弓弩的速度夠快,範圍大,就可以對騎兵產生巨大的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