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鐵器時代的一個重騎兵能打過十來個粗製武器的亂民,專業的重騎兵估計要幾年才能練出來。
到了熱武器時代早期,有槍對無槍能絕對壓制,更多的大炮能絕對掌控戰場局勢。
但是早期的槍炮有很多的環境侷限,所以後世的天軍能在山區搞那麼多年,對抗圍剿。
到了熱武器時代,幾萬人的部隊可以殺百萬甚至千萬的平民。民轉軍相對容易。
但是現在的熱武器發展的越來越無限制了,人員也越來越專業,民轉軍的壁壘越來越厚。
對平民的壓制也越來越絕對。
現代武器的發展,最大的一個質變是平民基本沒有任何機會造反了。
軍閥力量本身的最大制約已經不存在了。
如果在未來有一小部分人掌握了最厲害的武器,完全有可能絕對壓制剩下的幾十億人。
後世的星球上再也聽不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了。
冷熱兵器對比本身不但是兵器層面的比較。
而且從冷熱兵器衍生的戰術和戰略層面得比較,就拿最簡單的進攻戰術來講,熱兵器的步兵戰術為規避敵軍的炮火攻擊以及更有效的發揮熱兵器威力,以散兵線式進攻為主。
而冷兵器,特別是騎兵以密集式衝鋒為主。
這種進攻方式一旦發起進攻,只需要炮兵團一個照面就能讓對方的騎兵團遭受毀滅式打擊
。
所以韋總裁併不熱衷於騎兵的大規模建設。
是底下人覺得戰馬獲得困難,騎兵訓練時間需要很多年,很難培訓出來,所以覺得騎兵團珍貴。
韋總裁併不是這麼看的。
當然,作為寶軍最為機動性高的力量,韋總裁也不會絲毫不重視騎兵,但也僅僅只是比步兵看的更重一點而已。
如果是一個騎兵團和一個炮兵連,兩者只能保留一個,韋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保留炮兵連。
大明邊軍被建奴完虐,完全是政治和經濟因素,絕對不是技術上的缺陷。
明軍的技術水平當時別說對付建奴,就是放眼全世界,也一定是數一數二的。
就算是“很垃圾”的火繩槍,實際上也比弓箭強。
戚繼光在《練兵實紀》裡面說:鳥銃遠射極準,臨陣第一依賴。操練不精臨陣亂放的,斬。不聽號令單獨先放的,斬。
射程有百步,約160米,但應該在50步內齊射。
其實弓箭實戰也就這個射程,再遠既無傷害也無準頭,鳥銃騎馬也可以用。
寶軍騎兵團現在的制式武器是手榴彈,左輪手槍,還有馬刀,其實並不比戚繼光時代的騎兵強大多少,但是單兵作戰,壓制建奴毫無問題。
弓矢遠不如火器,命中不如鳥銃,而敵以堅甲當之,每每射不能入,亦明知而不肯變其習者,緣上司抄閱偏於此耳。火器不精,不如無,今知以火器當敵而不知精,亦無埒也。
鳥銃本為利器,臨陣第一倚賴者也。夫何各軍兵不思倚賴之重,其在操內並臨陣,人眾齊發,煙火障蔽,非一目可視。一手可措,俱不平執銃身,貼腮面對照星放打,卻垂手抵執,與快槍一同,此則何貴於鳥銃。
況名為鳥銃,謂其能擊飛鳥,以其著準多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