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韋寶的政治教育走的是半封建禮教,半資本主義制度的論調,並沒有完全去封建化。
現在是半封建半奴隸制的社會,只要能全部清除奴隸制度的殘留,社會就已經會非常進步了。
若是上來就全盤資本化,市場化,根本行不通,那樣,會亂套的。
韋寶並沒有盲目的去追求完美,去追求人人平等,他不喜歡那樣的空泛口號,除了騙人,什麼作用也起不到。
“準備一下,我現在要去見張維賢。”韋寶道。
“總裁現在就要去?”林文彪一驚。
“怎麼?有什麼問題嗎、”韋寶道:“既然海防錢莊暫時沒有問題,接下來不管他們怎麼做,我們都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武力,想有足夠的武力,只能拉上京營這張大虎皮。”
“我們在張維賢那邊派了人,但是隻打入了外圍,總裁貿然求見張維賢,可能會吃閉門羹,要不然總裁先寫一封信給他送過去,看看他願不願意見您吧?”林文彪道。
“不必,不見再回來就是了。”韋寶果斷的道:“今晚就走,爭取明日下午能到張府,不必準備馬車,我騎馬就成。”
“是,總裁。”林文彪見總裁已經做出了決定,不敢再多囉嗦。
一六二五年山東大旱,七月又起蝗災,山東饑荒,災情最嚴重的濟南一帶易相食。
在這個夏秋交接的時期,整個北方都很慘,到處在鬧饑荒。
韋寶不經歷這樣的時代,真想不到居然所有人都慘成這樣。
這也更加堅定了韋寶想讓更多老百姓活下去的念頭。
想讓更多的老百姓活下去,只有一條路,動大地主階級的乳酪。
朝廷賑災是肯定不用指望了的。
雖然皇帝和魏忠賢現在手裡都有了一些錢,但魏忠賢的錢是絕對不可能拿出來賑災的。
皇帝倒是有可能,可韋寶剛剛給內帑供應的時間不長,幾個月也就送給內帑二百來萬兩紋銀吧,這些錢都拿出來賑災也僅僅夠一個省的範圍,甚至像山東這種大省都不夠。
更別提整個北直隸都遭了災,要賑災,肯定也得先緊著北直隸,畢竟是天子腳下。
而且皇帝也不可能一次把家底都拿出來,好不容易弄到點銀子,還沒有捂熱乎呢,肯定是催促戶部賑災,戶部哪兒有銀子啊?能拿出幾萬兩都不錯,根本是杯水車薪。
明朝末期,朝廷財政虧空極為嚴重,造成這種局面的其實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
韋寶認為,明朝末期稅制改革失敗是主要原因,此外天災人禍不斷,土地兼併嚴重,特權階級“合理避稅”同樣是導致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稅制改革失敗是主要原因,明朝由於實行重農抑商國策的原因,農業稅的確成為了朝廷財政的支柱。
如到隆慶四年(1570年)左右,朝廷每年的財政收入約為3078萬兩,但其中的農業稅卻高達81%,工商雜稅只佔到了12%。
進入嘉靖末年,朝廷財政拮据的情況已經出現,此後朝廷雖然多次進行了稅制改革,但又因各種原因先後三次被廢。
張居正去世,稅制改革一次失敗。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改革,而稅收方面的改革重點就是“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的效果是明顯的,朝廷財政收入明顯增加,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
但這卻觸動了相當數量的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
在張居正去世之後,張派開始遭受清算和打壓,此次改革宣佈失敗。
萬曆皇帝去世,稅制改革二次失敗。
張居正的稅收制度被廢后,萬曆皇帝明顯感覺到了國庫的緊張,因此又開始透過向各地徵收礦稅的方式,增加國庫收入,這部分收入主要用在了支援邊鎮用度方面。
不過雖然內庫屬於皇帝的私房錢,但其收支仍然受戶部干預和管理,因此萬曆的這種做法被稱為了所謂的“貪財”,而事實上萬歷三大徵所用的錢,大部分都是由內庫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