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權的東林黨生活在明末內憂外患的時刻,恰恰成了帝國衰落的催化劑。
魏忠賢死後,重新掌權的東林黨立刻再次廢除切身利益相關的工商稅、海稅。
對中西部的旱災置之不理,富庶東南的稅收廢除,卻派軍隊到貧亂交加的西北旱災區加賦、徵稅。
對後金理想化的主和,不理解關外將士的疾苦,打勝了說浪費國家錢,打敗了要殺人。對農民起義得過且過,無限招安,導致農民軍不能徹底剿滅。
由於明朝官員俸祿很低,除了極個別清官,貪腐幾乎是必然的。
史書上寫魏忠賢犯的十大罪,然而仔細看,大多罪狀都是基本沒實際行動和證據,修祠堂也算大罪。
修堵牆掛張畫而已,民間自古就有為好官修祠堂的傳統。
魏真正做成了的壞事,其實主要就是利用東廠殺死楊漣等辱罵彈劾閹黨的東林“名士”,以禁言無聊御史們的彈劾。
魏忠賢殺楊漣等人的行為本身是不對,但結果是禁言,禁言後,專心為自己為大明朝廷撈錢,不搞錢,大明朝廷隨時要崩盤了。
韋寶現在弄的文字清查,實際上也很契合魏忠賢的手法,韋寶的文字清查是魏忠賢讓東林黨閉嘴的一種延伸罷了。
只是韋寶的文字清查打擊的範圍太廣,幾乎是針對天下文人,並不單單針對東林黨,也有不少閹黨被抓了。
今天韋寶在花船抓的二三百貪官汙吏,幾乎都是閹黨。
魏忠賢只是知道韋寶殺了漕運總督李思啟,還不太清楚韋寶抓了那麼多人!
所以韋寶要快刀斬亂麻,讓林文彪派都察院的人,今天就將那幾百號人審訊出一個眉目,明日就定罪,來個快刀斬亂麻。
明末兩極分化,土地兼併嚴重,銀子都在江南鄉紳富戶的手裡,怎麼讓他們把銀子交到國庫?
東林黨出身江南富家,不願也不能做。
但是,而權傾一時的魏公公可以做到。
有了錢才能給軍隊發工資;才能造各種軍備武器,除了紅衣大炮,還有地雷、火銃、火棘莉、炸彈等等火器,才能築城修牆養馬。
軍隊裝備好了才能內平賊寇,外御強敵。
魏忠賢的功業在於保證了帝國財政的穩健執行,增強帝國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廣西、北至錦州盡為掌握。
能夠用正確的人並給予支援,扳回遼東戰場的頹勢,撫平北方農民因災造反的危機。
跟前輩王振之流比起來,不得不說魏公公的才幹確實高出了一大截,即使跟一般的內閣大臣比起來其實也有卓越之處。
拋開黨同伐異這些朝堂政治不可避免的“錯誤”不講,魏至少是個效率極高的注重實用主義的幹練能人。
東林黨回憶錄裡說魏本人很愚鈍,大多數點子都是他周圍的人出的。
崇禎上臺後,與魏忠賢比,疑心重也就算了,關鍵收不到稅,滿朝東林士官大多富的流油,科舉的排名都是比銀子多少的。
此時一個衣服打補丁的皇帝空降下來,突然要搞一場無人配合的反貪運動,滿朝官員從剛開始的不寒而慄變成後期的笑而不語,一個個都成了影帝。
下面的百官冬天炭敬、夏天冰敬、各種紅白喜事都是搜刮漫天,可是在皇帝面前愛裝清廉。
朱由檢像個孤獨的觀眾一樣,深深蒙在東林黨上演活劇的一面爛鼓裡。
更別提東林黨的大本營,江南的稅收了。
可惜他們不知收斂,戲演過頭了,正劇變成悲劇。
魏死後,遼東的形勢再次退化到了萬曆末年的水平並持續惡化,財政困難的同時,崇禎皇帝疑心重,且在議和主站的意見中間搖擺不定,先是拋棄孫承宗,然後將袁崇煥凌遲。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沒了將軍,下屬官兵們只能乾瞪眼,遼東的關寧防線由強轉弱、節節敗退的局面再難挽回。
袁崇煥督師遼東時,積極研究關外地勢民情、八旗軍作戰技倆,提拔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滿桂等勇將。勤於操練,多次整治軍紀,與士兵同甘共苦。
努爾哈赤兵敗寧遠,為袁崇煥大炮所傷,旋即不愈而死;寧錦之戰,為父報仇的皇太極小伎倆用盡,卻一點便宜沒撈著。
可惜的是,這位屢次擊敗後金軍隊的功臣良將,在成功保衛北京後居然立即被崇禎羅織罪名下獄,一生從無敗績的大明薊遼督師被凌遲處死。
袁崇煥的功過,歷史上評論好壞參半,疑點重重,特別是誅殺毛文龍事件詬病甚多,是個複雜人物。
袁崇煥剛剛提出的“五年復遼”計劃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