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紛繁,但是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和一句多餘的臺詞,隨意漏掉一個鏡頭或者錯過一次對話,都將使觀影不完整。
張榆此版,顯然對細節上面的處理更是精益求精。
劇情剪下,並沒什麼改動。
改動的不過是故事背景,以及視覺場面和特效。
影片劇情也相當清晰,因為整個故事有一根非常明顯的主線就是盜夢者柯布和他的助手,受m國大佬所託,入侵其競爭對手r國大亨三井之子的意識,使他在其父親過世後自動解散父親的公司。
這過程用了一個套層的夢境來完成。
每一層的夢境都是視覺奇觀!
這一切在真人電影裡似乎不可能出現,因為真人電影對人類夢境的刻畫極其有限,《盜夢空間》驚豔之處就在於描述的夢境可以為所欲為,隨意顛覆人類公認的物理規律。
當然最後的結局是盜夢小組成功了。
坦白講這個結局顛覆了許多電影一貫的價值觀。
所有的戰爭,都是為了利益。
從第一層面講,它沒有沿襲好萊塢懲惡揚善的電影傳統,而強調了利益至上的社會規則,盜夢小組因為利益驅使幫一個財團摧毀另一個財團,不考慮此舉是否正義,表面上看,r國大亨的兒子被打垮了。
可從更深一層也就是第二個層面講,它有一種大徹大悟的禪意,小三井看似被打回到了父親當時白手起家的狀態,其實這才是電影要表達的頂級富翁的境界。
死後不留一毛錢給子孫,只留下自己開拓的精神,精神才是無價之寶。
至於電影最後的旋轉的陀螺,大概是因為導演也沒想好到底要不要給主角一個大團圓結局…
或者說,按照原版導演的一貫想法,愛情更多的是一種殘缺或遺憾,但是為了考慮市場…
乾脆中和一下,讓觀眾瞎姬霸猜去吧!
開放式的結局,不是更具話題性麼?
張榆此版《盜夢空間》結局自然也是如此。
七月二十二日,晚。
《盜夢空間》在中海首映。
相對於另一部好萊塢大片《機器人》一個星期前在洛杉磯的首映禮,顯然就要低調許多了。
《機器人》北美率先上映。
口碑還算不錯。
票房也一路走高。
如今累計票房近兩億美元,單日票房還有兩千多萬。
這跟其他好萊塢大片比起來,談不上多驚豔,卻也極為不錯。
想想也不錯。
敢拿來夾擊張十三的野心之作,若是沒點質量怎麼可能?
《機器人》永續性也是極為不錯的。
只是不知曉《盜夢空間》在北美上映之後會不會對其造成空間。
影片首映,自然吸引了無數媒體和影評人,另外前來捧場的電影人也是極多。
張十三的電影,圈內之人誰不想一睹為快?
只是不是想去就能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