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
隨著黑洞熵和黑洞輻射的推匯出爐,有關黑洞觀測的立項在理由上就不存在什麼問題了。
“小徐。”
接著楊振寧想了想,對徐雲問道:
“按照你的預期,【紅岸】基地黑洞專案的具體檢測裝置大概有哪些?”
說來也巧。
徐雲雖然不是天理物理方面的從業者,但他的好基友張和光.也就是科大星系宇宙學實驗室的那位在讀博士、徐雲原計劃安排神王星的物件,曾經和他介紹過很多關於黑洞研究的資訊。
因此他沒怎麼費勁,就很快檢索出了那部分記憶:
“首先肯定就是射電望遠鏡了,從Xray到Gammaray多波段進行觀測,這也是黑洞觀測理論上的主力軍。”
“其次則是引力波探測器的協助工作,另外還有無線電波、事件視界望遠鏡等等。”
上輩子是黑洞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黑洞這玩意兒本身是無法被直接觀測到的,因為它的引力非常強大,甚至連光線都無法逃脫,因此它本身是不發光的。
但是根據黑洞的引力作用和周圍物質的運動情況,物理學家卻可以透過觀察黑洞周圍的物質和現象來推斷黑洞的存在和性質。
比如說可以觀測星系中的恆星軌道,黑洞的強引力會影響恆星的運動軌道,因此可以透過觀測恆星的軌道來推斷黑洞的存在和質量。
再比如說測星系中的物質吸積盤——物質被黑洞吸引進入後,會形成一個圍繞黑洞旋轉的物質吸積盤。
這個吸積盤會發出強烈的電磁輻射,可以透過觀測這些輻射來推斷黑洞的存在和性質。
另外就是引力透鏡效應和引力波之類的方法,除此以外的手段就屬於短期內沒啥實現可能的臆想了。
楊振寧在心中簡單分析了一遍徐雲的這些方案,微微頷首的同時又說道:
“那麼小徐,最後的一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呢?這有啥說頭沒?”
實話實說。
事情到了眼下這個地步,徐雲所說的五個大專案有四個都已經具備了立項的必要,因此紅岸基地的落成至少在楊振寧這關是沒啥問題了。
不過楊振寧已然對徐雲起了興趣,所以想看看這個素未謀面的驢同志,能不能再拿出一些新奇的東西。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啊”
徐雲有些感慨的複述了一遍這個詞:
“這個概念的研究,算是一個.兜底吧。”
楊振寧眨了眨眼:
“兜底?”
“沒錯。”
徐雲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對楊振寧解釋道:
“楊先生,直白點說,這是一項我認為既存在上限,也存在下限的研究。”
“所謂下限,指的就是所謂的保底,也就是必然可以展現出價值的成果——這點可以明顯的反饋在通訊技術領域,並且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至於上限.那這就說不準了,可能是對天體物理有促進作用,也可能影響熱力學。”
“如果我們真的歐皇.咳咳,運氣好的話,一下發現宇宙早期的奧秘也說不定。”
在徐雲穿越來的2019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詹姆斯·皮布林斯,此人便是宇宙熱大爆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根據目前的主流理論。
宇宙是130億年前爆炸的火球,一開始,光和中子,電子質子組成的,體積很小,密度很小,溫度很高。
由於溫度太高,光子具有極高的能量,可以輕鬆擊碎原子核,所以那個時候沒有任何物質,只有一堆物質的組成部分和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