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球不斷膨脹,密度和溫度都在降低,當溫度降低到100億開爾文以後,光子能量下降到再也無法擊碎原子核了。
中子,質子,電子開始結合形成物質。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氫元素和氦元素,就是這個時候產生的,其他的元素是後來在恆星內部核聚變反應中產生的。
也是這個時候,光不再被束縛,才能在宇宙中自由穿行。
這個時間點是宇宙誕生後的38萬年。
這道遠古的光經歷了130億年,被宇宙的膨脹拉長,形成了各個方向均勻傳播的微波波段的光,最終達到地球。
這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它的實質溫度近於2.7K的黑體輻射,所以也習慣稱為3K背景輻射。
該輻射的發現和觀測是宇宙學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之一,也是宇宙學理論的重要證據之一。
它的研究對於深入瞭解宇宙的演化歷史、宇宙學模型的精細化測試和驗證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徐雲穿越來的後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還成為了一門標準學科。
中文名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學,英文則是cosmic&nicroround studies,縮寫為CMB,和某個口癖只差一個N字母。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價值正如徐雲所說的那樣,屬於一個有下限的兜底專案。
後世相當多通訊方面的成果都源自CMB的研究,比如遙遙領先的CN117119540A技術,就運用了CMB的相關成果。
至於它的上限那就很高了。
有可能改變天體物理教科書的厚度,有可能讓熱力學教授多幾堂教學內容,也可能誕生幾項諾貝爾物理學獎。
它的上限就像是一個剛剛出道潛力無限的球員,可能成長到梅羅級別,也可能是羅伊斯穆勒,具體只能看自己的努力和運氣。
誠然。
雖然CMB無法探測宇宙形成38萬年之前的事情,但問題是更早之前的事件已經由原初引力波專案負責了——原初引力波蘊含著暴脹時期也就是宇宙誕生後 10^30秒的物理資訊。
CMB研究的是宇宙中誕生的第一束光,這部分的意義同樣非同尋常。
再舉個例子。
好比你買了一套剛封頂開售的毛坯房,房子收房前打地基蓋樓的工作就相當於宇宙的暴漲時期,這部分有收房報告有工地執行記錄可以查詢,而你作為房主,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裝修這套房子,如何開始今後的生活——這部分就是CMB的範疇。
沒有驗收報告(不搞清原初引力波)肯定沒人敢買這房子,不裝修(不研究CMB)則無法進行後續的入住。
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彼此其實是不衝突的。
“通訊技術?”
聽到徐雲說出的這個詞,楊振寧忍不住疑惑的皺起了眉頭:
“小徐,現在跨洋電話都已經能實現了,這項技術有那麼重要嗎?”
徐雲笑了笑:
“當然,這項技術或許在幾十年後,會成為國家的命門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專業出入較大的原因。
當世理論物理位列前幾的楊振寧,在對通訊技術的判斷上卻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誤差——這是原本歷史中就存在的情況。
75年的時候他和羅伯特·卡恩也就是TCP/IP協議的研發者聊過一次天,當時他便對通訊技術表達了不太樂觀的看法。
儘管當時已經出現了衛星通訊的概念,但他認為宇宙那麼大,這【不是一塊有必要爭奪的資源領域,沒人會去搶頭頂上的星光】。
當然了。
楊振寧之所以做出這種判斷,很大部分在於他在政治敏感性這塊還是有點低——否則他也不會在71年的時候就回國訪問了。
加之楊振寧親身經歷過海對面放回留學生的事情,當時哪怕是陸光達錢五師這樣的頂尖學者,海對面也至多是軟禁迫害,沒有達到下死手的程度——你說這是海對面尚存良心也好,注重面子或者沒把兔子們當對手也罷,總之在既定事實上確實沒有那麼極端。
這種心理落到比較原始的通訊技術上,就讓楊振寧產生了一種【這玩意兒沒啥爭奪價值】的誤解。
不過後來的事實發展,證明了這位物理大佬在通訊這塊確實產生了誤判。
通訊技術在2023年已然是一塊兔子們和華夏競爭的主戰場,海對面諸如星鏈的戰略實施之下,頭頂的衛星軌道都快擁擠的和七十年代魔都的老弄堂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