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宗等人使用了1100多臺小型分離機用於輔助毛熊的那臺主氣體擴散機,覆蓋區域還包括了外部的十多間廠房。
電力與裝置的總投入大概在10萬左右,算上樣片成本足足超過了15萬華夏幣!
這筆經費可是上級部門....或者說整個國家勒著褲腰帶擠出來的數字,無論如何都不容有失。
十分鐘後。
滴滴滴——
楊承宗手上的顯示屏傳來了提示——這代表著硝酸鈾精礦注入完畢了。
接下來的步驟便是將硝酸鈾進行多輪反應,最後生成六氟化鈾氣體送入離心機。
再透過擴散分離膜等裝置在高速選擇的狀態下,將較輕的鈾235同位素與較重的鈾238同位素分離。
從而達到“濃縮”的目的。
錢皋韻在抵達廠房之前楊承宗等人便開始做起了專案籌備工作,很多環節早就已經準備好了。
因此在硝酸鈾注入完畢後,他們立刻開始了實驗。
轟轟轟——
隨著電力的接入。
生產線迅速開始運作了起來。
後世在提及第一顆原子彈的濃縮鈾提煉的時候,經常會配上一些諸如工作人員拿著大勺子去舀液體的黑白影象,以此來體現當時惡劣的條件。
但實際上。
這些照片有很多都是當初全民尋鈾礦時候的影像,屬於真正的農村級提純。
實際上的氣體交換器怎麼說呢.....
有點類似後世的水塔,黑黑粗粗長長硬硬的。
它的入口在裝置最上方,自上而下有磁定心機構,旋轉容器,立式止推軸承等等。
其餘的一些裝置也是類似的情況。
也就是畫風可能比較原始,但遠遠沒有那麼‘純手工’。
很快。
硝酸鈾先與第一臺類似攪拌機的裝置中的氨發生了反應,生成了重鈾酸銨。
緊接著。
另一位操作員開始加入氫氣,透過還原反應得到了一個新物質:
二氧化鈾。
也就是俗話說的黃餅。
與此同時。
楊承宗身邊的一位女員工看了眼示數表,迅速報出了一個數字:
“報告,黃餅濃縮度已達25%!”
楊承宗點點頭,做出了下一步指示:
“很好,引入氫氟酸吧。”
“是!”
小半分鐘後。
二氧化鈾與氫氟酸反應生成了四氟化鈾,四氟化鈾則又與氟進行氧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