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典電子動力學靜態粒子模型的3X3矩陣分析,η介子的修正效果顯然不可能這麼高。”
波利亞科夫飛快的進行了一番心算,最終抿著嘴點點頭:
“你說的是對的,尼瑪。”
隨後他又思考了一會兒,再次灌了口伏特加:
“如果不是η介子修正的緣故,那麼就只可能是自由度的問題了。”
這一次。
尼瑪沒有再提出疑議。
眾所周知。
物理學界把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稱作為強子,強子包括介子、重子和劉華強,咳咳
其中最先發現的強子就是質子和中子,因為原子核就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接著從上個世紀初開始,科學家從宇宙射線中陸續觀測到了各種各樣的強子。
這些強子的性質各不相同,包括質量、衰變週期、自旋、宇稱等性質。
慢慢的,隨著發現的強子越來越多,大家就開始想能否對這些強子進行分類。
而既然要分類,那麼肯定要有個標準。
比如說我們會把人類根據長幼,分成兒童、青年、中年、老年等等——在數學上的體現就是具體的年齡數字。
而在理論物理中,它們有個專業名詞:
自由度。
在物理學界的努力下,重子最終被分出了重子八重態——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十重態。
別看這兩個詞讀起來跟忍刀七人眾似的,實際上這是粒子物理中非常深奧且重要的概念。
重子八重態中的粒子,自旋、宇稱是相同的,但是質量卻不同,質子和中子也可以歸屬到這裡頭。
而劃分質量的自由度模型就是.
夸克。
這也是二戰後基礎物理相當關鍵的一個模型。
1964年的時候。
蓋爾曼和茨威格為了研究解釋強相互作用,分別獨立地提出了夸克模型。
指出夸克是更基本的層次,3個夸克可以構成一個重子。
當時蓋爾曼認為有3種夸克,分別是:
u(up)夸克,d(doe)夸克。
中文譯作“上夸克”,“下夸克”,“奇異夸克”。
“夸克”模型在問世之初,如同歷史上很多偉大構想一樣,受人懷疑,無人問津。
甚至連蓋爾曼本人也不太敢相信夸克真的存在,他傾向於把夸克解釋為一個有用的數學概念,而非一個真正的粒子。
蓋爾曼對於夸克的實在性問題的態度是能躲就躲。
一方面他闡述夸克模型的優點,另一方面他只說夸克模型是數學的,虛構的,絕口不提夸克是真實粒子。
蓋爾曼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如果夸克沒被找到,請記住我從來沒有說過它們存在;如果它們被找到了,請記住是我最先想到了它們。”
總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