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院士接過報告看了幾眼,朝他點了點頭:
“我明白了,辛苦你了,小高。”
劈裂。
這是一種在粒子對撞實驗中很少見的非常規驗證方式。
它是對重離子碰撞過程進行的束流能量掃描,透過不同平均場勢來解釋實驗現象。
主要就是為了分辨區段相鄰粒子的細化屬性。
即便是CERN,一年到頭可能也就會用上一兩次劈裂驗證,所以此前哪一方都沒想到過這事兒。
而此時此刻。
劈裂結果的出爐,也正式代表著楊老猜想的正確性。
換而言之.
這個923.8GeV的訊號,確實是兩顆粒子共同發出的。
要知道。
在輪次相同這個前置條件下。
目前對撞能級最接近的粒子是Σ1580重子與B介子,二者的能級訊號相差57MeV。
而眼下這兩顆粒子的差異數值只有520eV,這已經不是正常理論可以解釋的了的了。
因此在數學上確定了兩顆粒子存在後。
一個物理層面上的問題又擺在了眾人面前:
這種‘態’是怎麼形成的?
隨後威騰想了想,對楊老問道:
“楊,你還有什麼看法嗎?”
楊老聞言飛快的掃了眼身邊的徐雲,眼見徐雲一臉乖巧.JPG的表情,便搖了搖頭:
“沒有了。”
威騰的目光跟著看了眼徐雲,語氣倒是沒明顯的失望,畢竟他最大的壓力已經緩解了:
“既然如此,我們就按照老規矩,先從粒子結構入手吧。“
“目前從量級上來看,至少它.或者說它們,在結構上應該是符合現有機制的。”
波利亞科夫等人聞言對視一眼,微微點了點頭。
隨後眾人依次拿起桌前的另一份軌跡報告,認真看了起來。
此前提及過。
對於一顆複合粒子的相關屬性,也就是判斷它是模型的哪種粒子,可以從產生道的截面,衰變道的分支比等資料進行判定。
但如果要確定某顆粒子的組成結構和深層次的物理性質,那就複雜很多很多了。
因為這涉及到了真正的‘基礎’物理。
“從對撞量級上來看,這兩顆粒子應該都是強子。”
如同一頭棕熊的波利亞科夫一邊看著報告,一邊仰頭喝了口伏特加:
“不過它的手徵特性卻有點怪.莫非是η介子對它進行了修正?”
他身邊的尼瑪很快搖了搖頭,側著身子指了指某行資料:
“波利亞科夫先生,您看這裡,磁距偏離的誤差為萬分之一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