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世紀70年代,夸克模型在理論和實驗上都飽受質疑。
1970年的時候。
昨天剛剛脫離生命危險的格拉肖提出了第四種夸克,也就是charm夸克,簡稱c夸克。
訊息傳出後。
和蓋爾曼當初一樣,格拉肖的理論也遭受非議。
當時有大量物理學家反對夸克模型,他們認為3種夸克已經夠糟糕了,誰還需要第4種夸克呢。
況且為了解釋一個現象,就強行擴充一味夸克,似乎也過於牽強。
然而所有人沒想到的是。
在1974年11月,丁肇中先生髮現了一種新粒子,將其命名為J/ψ。
當時大量證據表明,J/ψ粒子就是由格拉肖預言的c夸克組成的。
後來粒子物理界將J/ψ的發現稱作“11月革命”,是夸克模型的勝利,同時亦是一系列和夸克密切相關的規範理論的勝利。
此後夸克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陸續又有新的夸克被發現,並且最終定格在了一個數字:
6。
也就是所有強子物質,都由六種夸克互相組成。
當然了。
6味夸克的確定不代表基礎物理走到了終點,而是又引發了一個新問題:
夸克到底有多少種組合?
雖然由於夸克禁閉的存在,夸克沒辦法單獨形成物質。
但這些年來,不停有各種多夸克粒子被發現。
比如2014年的時候LHCb發現了四夸克態粒子Z(4430,引發了粒子物理界震動。
然後這頭還沒震完呢,2015年LHCb又宣佈發現了五夸克態粒子——還是兩種,分別叫Pc(4450和Pc(4380。
而且你以為這就好了?
錯了。
沒過倆星期,他們又發現Pc(4450這顆粒子,實際上是由兩個獨立的五夸克態粒子Pc(4440和Pc(4457組成的
據說那段時間,CERN請了十多位心理醫生去給LHCb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做心理輔導.
當然了。
即便是Pc(4440和Pc(4457這兩顆粒子,在間域上也要遠大於目前威騰等人在分析的這組粒子。
隨後威騰又翻了翻實驗報告,把精力放到了目標粒子的夸克結構上。
畢竟眼下尼瑪已經排除了η介子的修正效果,也就是說這兩顆微粒不可能是個重子和一個介子粘在一起形成鬆散結合的結構。
那麼異常的地方必然就是在它們內部的構型了。
也就是.
奇異強子。
CERN給出的報告非常詳實,厚厚一大迭不下三四厘米,光是與夸克有關的報告就不下一厘米。
夸克事例的相關報告不同於亞原子粒子報告,它顯示的主要是低動量但高純度的資料,主要分析的重點在於質量峰和接近閾值處的寬結構。
刷啦啦——
威騰快速的查閱著擬合訊號區雙J/ψ道的質量譜,他的關注重點只在於出現明顯分層的α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