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非得是搞粒子物理的才有投票權?這是在歧視宇宙學和統計物理嗎?!”
她身邊的陸朝陽聞言笑了笑,解釋道:
“克里斯汀女士,畢竟這個投票關乎重大,統計物理在這種場合與粒子物理還是有所區別的。”
“雖然你對粒子物理的造詣同樣很深,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和你一樣嘛.....”
陸朝陽的這番話倒不全是恭維。
在之前粒子計算的過程中他就發現了,這姑娘確實是個全才,在粒子物理方面的鑽研也很深。
不過眼下這個場合顯然不合適為克里斯汀單獨開綠燈,因此只能小小委屈一下這個大孝女了。
克里斯汀作為一名哈佛大學的助理研究員,自然也不難理解這個道理,所以她也只是簡單的抱怨了一下而已:
“算了算了,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吧,話說你們科院的檔案怎麼傳的這麼慢....唔?來了!”
話音剛落。
克里斯汀與陸朝陽面前原本觀看直播的資料終端上,瞬間出現了一個檔案圖示。
克里斯汀見狀迫不及待的坐回了位置上,飛快的點開了檔案。
雖然對於一個科研汪來說,平日裡接觸紙質報告的機會要更多點兒。
但這年頭電腦裝置的普及度很高,很多實驗資料也都是在電腦上直接查閱的,因此眼下的資料終端倒也不難適應。
接著很快。
克里斯汀便戴上了降噪耳罩,開始檢視起了相關資料。
【粒子檢測報告】這個字眼在2023年可能有些爛大街了,基本上掛著個黑科技文的裡都能見到這玩意兒。
但這種報告的內容到底有什麼又該怎麼看,知道的人恐怕就真沒幾個了。
比如很簡單的一個問題。
目前所有的微粒肉眼都不可見,軌跡只能透過雲室事後模擬,那麼物理學家是怎麼知道他們捕捉了什麼粒子呢?
是影象?
或者什麼探針檢驗?
no。
答桉是是報告的數值。
比如最簡單的數值就是粒子的內稟屬性:
質量,電荷,自旋。
在以上三者的基礎上,報告還會加上一個特殊欄目:
cp性質。
另外透過相互作用可以細化出產生道的截面,衰變道的分支比等資料。
以2012年發現的希格斯粒子為例。
標準模型預言的希格斯粒子是一箇中性、自旋為0、cp為++的粒子。
其與w、z粒子及有質量的費米子均有直接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強度正比於該粒子的質量。
而在當初的報告中可以看到。
他們是從雙光子末態找到希格斯粒子的,就是說新粒子可以衰變為兩個光子。
上過初中物理的同學應該都知道一個知識:
光子不帶電。
因此從電荷守恆可以知道,該粒子也不帶電。
此外。
由於末態是兩個玻色子,也可以知道新粒子必定是個玻色子。
再然後根據朗道楊定理的結論可知,自旋為1的粒子不能衰變到兩個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