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新粒子的自旋只可能是0,2,3……。
接下來又測量了新粒子衰變到ww、zz的截面及角分佈並做了擬合,發現一切都與【自旋為0的cp++粒子】符合得很好。
&numu、tautau的末態以及新粒子與tt的聯合產生,發現也與標準模型的假定符合得很好。
因此就可以得出結論:
這個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
這就是判定一顆粒子能和哪個模型對標的真正依據。
沒用的知識又增加了.jpg。
所以此時這些專家比的就是對粒子模型的認知度,而非計算能力之類的其他能力。
“自旋1/2....這與之前威騰教授他們計算出來的數值是相同的,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屬於標準的能量局域化的場構型.....”
“ll3過程截面最大,符合四階費曼圖震盪......”
“呱唧呱唧......”
結果看著看著。
陸朝陽忽然眉頭一皺。
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份編號43967777的報告上,眼中露出了一絲疑惑。
】
這是一張大事例的波段訊號資料標,記錄了一個tautau+gamma末態的細小鼓包。
類似的鼓包在整個報告中數量足足有數百個——就像之前說的那樣,難得做一次這麼高量級的實驗,肯定要收集多種資料才行。
但眼下的這份鼓包......
卻有點奇怪。
眾所周知。
在量子理論中,希爾伯特空間可分解成玻色態和費米態子空間的直和:
h=h++h?。
如果定義費米子宇稱算符是(?1f, f是費米子數目,這就是它的不變子空間分解。
本徵值+1對應玻色態,本徵值?1對應費米態。
冥王星粒子的自旋是1/2,也就是說它屬於費米子。
&nma末態小鼓包的本徵值,卻是+1。
這就有些奇怪了.....
而就在陸朝陽皺眉思索之際。
他的耳邊忽然傳來了一聲輕咦——由於個人習慣的原因,他並沒有戴耳罩:
“咦,這份資料是怎麼回事?”
陸朝陽下意識的轉過頭,發現克里斯汀此時正嘴裡叼著筆,緊蹙著眉頭盯著面前的螢幕。
見到陸朝陽朝自己看來,這姑娘便把螢幕朝陸朝陽一轉:
“嘿,陸,你來看看這個。”
陸朝陽朝她那兒探了探腦袋。
發現她螢幕上的報告和自己正在看的並不是同一份,而是編號2200433的文件。
結果剛掃了兩眼,陸朝陽便也忍不住眉頭一掀:
“這是......”
與他手中那份報告的內容截然不同。
克里斯汀手中的這份報告本徵值是正常的,但它卻是標量場的表示式!
此前提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