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氙原子。
氙氣是一種惰性氣體,大家比較熟知的運用應該是常見於半導體領域。
但實際上。
氙氣液化後的液氙,其實是一種會和暗物質發生弱相互作用的極端物質。
液氙的密度非常高,每升大約三公斤,比鋁還要密集。
當暗物質與氙原子核發生弱作用後。
氙原子核會發生核反衝,暗物質的動量便會傳遞給氙原子。
氙原子會因此達到激發態,形成一種二聚物,同時會伴隨有少量的電子被電離。
這些電子在電場作用下漂移到氣液表面,最終形成電致發光現象。
這種反應之所以不被視作普通的弱相互作用,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暗物質的的命中率是1/100000000000000000000——這不是隨便按出來的數值,而是真實機率。
二則是純氙的製取非常困難。
目前有100個國家可以製取純度在99.00%以上的純氙,但能夠製取99.98%的國家嘛
有且只有五個:
霓虹、海對面、毛熊、兔子以及瑞典。
嗯,瑞典。
所以呢。
目前弱作用框架基本上,不會討論純氙的情況——因為我們所說的暗物質屬性框架是生活範疇,精度是不同的。
由於4000噸的水基液體閃爍體灌注起來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因此趁著空隙,季向東便向眾人介紹起了具體的實驗方案——這麼多大佬來錦屏可不只是為了看戲,更是為了審計實驗的誤差。
“各位院士,我們的準備是這樣的。”
操作檯邊。
季向東拿著一塊寫字板,飛快的在上面畫著示意圖:
“正常情況下來來說,原子退激發的時候會產生光子,所以在裝置底部放上一個光子探測器去接受直接閃光訊號就行了。”
季向東說著,在【直接閃光訊號】上畫了個圈。
同時邊上標註了一個字母:
L1。
接著他頓了頓,又繼續說道:
“但考慮到暗物質和液氙作用後,傳遞能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不可能那麼順利。”
“所以我們在在氣液表面與探測器頂層的光電效應管之間設立了另一個電場。”
&n,在這個強電場下,電子被加速轟擊氙原子,這樣就能夠讓電致發光現象被頂部的光電效應管接受了。”
“頂部光電效應管接受到的訊號,我們稱之為L2。”
“有了這兩組訊號,基本上就可以確定最終的結果了。”
季向東的介紹用人話.錯了,通俗點的解釋來說就是
放一盆水,然後把孤點粒子往裡頭塞進去,發亮的話就是暗物質。
當然了。
這只是一個比喻,實際上要比這複雜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