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我有印象,小趙當天就把通訊稿傳到了我這兒,如果沒記錯的話,那天還下了一場很舒服的雨。”
趙政國回憶了兩秒鐘,也跟著點起了頭:
“哦對,是有那麼場雨,把我小電驢的坐墊都打溼了,還是和保衛處借了條毛巾才順利回的家。”
周圍頓時響起了一陣善意的笑聲。
隨後潘院士頓了頓,又拍了拍身邊徐雲的肩膀,把他往前一推:
“接著便是我這個學生計算出了機率軌道,試驗後我們發現了4685Λ超子的伴生粒子,給它取了個孤點粒子的名字。”
“再後來便是基態化處理,以及.”
潘院士洋洋灑灑的將整個事情介紹完,不少院士看向徐雲的目光頓時有些不一樣了。
這些老院士年紀普遍都不小,六七十歲起步,**十歲都有好幾位。
他們與網際網路的交集基本上就是查詢或者發表論文期刊,頂多就是遠端會議。
因此無論是吡蟲啉還是此前的價格戰抹黑事件,知道的人並不多。
所以從一開始。
他們便以為徐雲只是個潘院士帶來的後輩,主要是為了提攜他在眾多大佬面前混個眼熟啥的。
結果沒想到.
徐雲在整件事情中,有著令人意外的貢獻?
微粒軌道這玩意兒早先解釋過,雖然掛著‘軌道’的名頭,但它實際上是一個機率模型。
這種機率模型光靠瞎猜是猜不到的,必須要有很強的計算能力和觀察能力。
比如當初丁肇中先生之所以能發現膠子,就是因為對噴柱上底夸克的色味進行了還原計算。
當時他的計算持續了八個小時,最終才鎖定了那顆當時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
因此這條微粒軌道,不是任何人都能搞定的——何況徐雲還如此年輕。
有幾位還在帶專案的院士,不由自主的便想到了自己課題組的學生。
雖然能進入這些大佬門下的無一不是天才,但他們顯然做不到這點。
潘院士收了個好學生啊
當然了。
這種感慨幾乎是轉瞬即逝,持續的時間很短。
畢竟能夠到場的這些院士,人生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天才,天才在他們眼中可謂是過江之鯽。
此時的徐雲頂多就是讓他們眼前一亮,然後就僅此而已了。
與曹原等人比起來,徐雲仍舊有所差距——至少明面上如此。
因此很快。
眾人還是把注意力放到了驗證環節的準備上。
咕嚕嚕——
隨著季向東的操作。
隔壁B1實驗廳地下那個如同倒扣著碗的半圓球探測器裡,開始透過管道灌起了水基液體閃爍體。
這是在為後續的純氙做準備。
上輩子是暗物質的同學應該知道。
暗物質雖然不存在標準的弱相互作用,但有個特殊情況不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