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便是,我們可以加上一些其他的小裝置,比如......」
「羅峰先生在檢驗電磁波時,發明的那個檢波器。」
巴貝奇眨了眨眼,不明所以的問道:
「檢波器?」
小麥點點頭,從抽屜裡取出了一個十厘米左右的小東西——此物赫然便是徐雲此前發明的鐵屑檢波器。
聰明的同學應該都記得。
當初在驗證光電效應的時候,徐雲曾經用上了兩個關鍵的檢測手段:
他先是用駐波法在屋內形成了駐波,接著用製作好的鐵屑檢波器檢驗波峰波谷,最終計算出了電磁波的波長。
檢波器的原理很簡單:
在光電效應沒有發生的時候,鐵屑是鬆散分佈的。
整個檢波器就相當於斷路,電錶就不會顯示電流。
而一旦檢測到電磁波。
鐵屑就會活動起來,聚整合一團,起到導體的作用,啟用電壓表。
越靠近波峰或者波谷,鐵屑凝聚的就越多,電錶上的數值也會越大。
其他位置的鐵屑凝聚的少,電錶示數就會越低甚至為0。
在給巴貝奇介紹完徐雲設計的檢波器原理後,小麥又說道:
「巴貝奇先生,我是這樣想的,我們可以在訊號的接入口位置,加裝一個或者數個以檢波器為原理製成的小元件。」
「接著控制訊號強弱,週期性的限制外部導線中的電訊號傳輸,有些類似......波浪。」
「如此一來,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長時間差,甚至對後續的計算也有幫助。」
巴貝奇聞言,頓時陷入了沉思。
小麥所說的原理有些類似後世的脈衝電流,不過脈衝這個概念要在1936年才會正式出現——就像威廉·惠威爾提出了科學家這個稱謂一樣,許多現代看起來稀疏平常的詞或者字,實際上並不是先天便存在的。
因此如今的小麥沒法直接用脈衝概念來向巴貝奇解釋,順利的協助某個作家水了幾個字。
「波浪嗎......」
巴貝奇認真考慮了一會兒,摸著下巴說道:
「確實有一定的可行性...既然如此,麥克斯韋同學,我們現在可以試試嗎?」
小麥抬頭看了眼法拉第,法拉第爽利的一點頭:
「裝置實驗室裡都有,當然可以。」
早先提及過。
法拉第交由劍橋設計的真空管是可以從中拆分接續的,為的就是增加觀測效果。
有必要的話,甚至可以無限人體蜈蚣。
所以小麥所說的超長試管,只需要花點時間拼接即可。
至於檢波器嘛......
當初徐雲在測量駐波的時候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支,因此數量自然也不會太少。
十多分鐘後。
一根長度接近兩米、內部填充有水銀、外部則由金屬屑和導線組成的簡易真空管便組合完畢了。
隨後小麥在其中加入了一組偏振片,真空管末端又連上了一個通電的計時錶。
沒錯。
計時
表。
眾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