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塊能儲存資料的紙板,用是否在預定位置打孔來記錄數字、字母、特殊符號等字元。
打卡孔最早出現於1725年,由高盧人布喬發明。
一開始它被用在了貯存紡織機工作過程控制的資訊上,接著就歪樓了:
這玩意兒曾經一度被作為統計奴隸人數的儲存裝置,大概要到1900年前後才會回到正軌——這裡不建議嘲笑,因為統計物件除了黑奴外還包括了華人勞工。
到了1928年,IBM推出了一款規格為190x84的打卡孔,用長方形孔提高儲存密度。
這張打卡孔可以儲存80列x12行資料,相當於120位元組。
打卡孔之後則是指令帶,這東西有些類似高中實驗室裡的打點計時器,算是機械化儲存技術時代的標誌。
而打卡孔和之後,便步入了近代計算機真正的儲存發展階段。
首先出現的儲存裝置有個還挺好聽的名字,叫做磁鼓。
最早的磁鼓看上去跟***差不多,運作的時候會嗡嗡直響,有些時候還會噴水——它的轉動速度很快,往往需要加水充作水冷。
而磁鼓之後。
登場的便是水銀延遲線儲存器了。
水銀延遲線儲存器的原理和小麥說的差不多,核心就是一個:
聲波和電訊號的傳播時間差。
當然了。
這裡說的是電訊號,而非電子。
電子在金屬導線中的運動速度是非常非常慢的,有些情況甚至可能一秒鐘才移動給幾厘米。
電訊號的速度其實就是場的速度,具體要看材料的介電常數
一般來說,銅線的電訊號差不多就是一秒二十三萬公里左右。
聲波和電訊號的傳遞時間差巨大,這就讓水銀延遲儲存技術的出現有了理論基礎:
它的一端是電聲轉換裝置,把電訊號轉換為聲波在水銀中傳播。
由於傳播速度比較慢,所以聲波訊號傳播到另一端差不多要一到數秒的時間。
另一端則是聲電轉換裝置,將收到的聲波訊號再次裝換為電訊號,再再將處理過的訊號再次輸入到電聲轉換一端。
這樣形成閉環,就可以把訊號儲存在水銀管中了。
在原本歷史中。
人類第一臺通用自動計算機UNIVAC1使用的便是這個技術,時間差大約是960左右。
這個思路無疑要遠遠領先於這個時代,不過要比徐雲想想的極端情況還是要好一些的——小麥畢竟只是個掛壁,還沒拿到g版本開發權。
至於水銀延遲儲存技術再往後嘛......
便是威廉管、磁芯以及如今的磁碟了。
至於再未來的趨勢,則是徐雲此前得到過的DNA儲存技術。
視線再回歸現實。
小麥的這個想法很快引起了眾人注意,包括阿達和黎曼在內,諸多大老們再次聚集到了桌邊。
巴貝奇是現場手工能力最強的一人,因此在激動的同時,也很快想到了實操環節的問題:
「麥克斯韋同學,你的想法雖然很好,不過我們要如何保證時間差儘可能延長呢?」
「如果只是一根幾厘米十幾厘米的試管,那麼聲波和電訊號可以說幾乎不存在時間差——至少不存在足夠儲存資料的時間差。」
阿達亦是點了點頭。
十幾厘米的試管,聲波基本上嗖一下的就會秒到,固然和電訊號之間依舊存在時間差,但顯然無法被利用。
不過小麥顯然對此早有腹稿,只見他很是自信的朝巴貝奇一笑:
「巴貝奇先生,這個問題我其實也曾經想過。」
「首先呢,我們可以擴大蕭炎管的長度,它的材質只是透明玻璃,大量生產的情況下,十厘米和一米的成本差別其實不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