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與時間,構成了我們的世界。
自人類誕生之始,人類對於空間和時間的探索便從未停止。
後世哪怕是小學生都知道。
1850年的人類已經完成了繞地航行,並且發現了已知的所有陸地,頂多就是一些小島尚未納入版圖而已。
但若是說起時間的精確度,很多人的概念可能就會比較模糊了:
秒是肯定有的,但再精確呢?
還是1/2秒?
1/5秒?
或者1/10秒?
很遺憾,以上這些都太過保守了。
「計時」這個概念,實際上在19世紀初便取得了令後世許多人驚訝的發展。
歷史上第一個計時碼錶出現在1815年,發明者是路易·莫華奈——沒錯,就是後世那個LouisMoi的創始人。
他發明的那塊計時碼錶每小時可以振頻216000次,精準度達到了1/60秒。
原本歷史尚且如此,就更別說時間線變動的1850年了。
如今的計時器可以精確到1/140秒,也就是厘秒的級別,不過據毫秒還有不少差距。
小麥在這個精度的基礎上加上了一根擺輪遊絲,可以保證計時器一接收到電訊號,就瞬間跳閘斷電。
一切準備就緒後。
小麥來到桌前,按下了電源開關。
隨著開關的按下。
魯姆科夫線圈內部很快產生了電動勢。
看不見的電訊號隨著電場瞬間跨越到了線圈另一端,接著進入真空管內部。
噠——
眨眼不到的功夫。
擺輪遊絲所連線的電路便出現了跳閘,計時器上清晰的顯示了一個數字:
0.09秒。
這個數字代表著電訊號在水銀內部穿越的時間,至於能否傳輸資訊則另當別論。
而按照小麥和巴貝奇的設想。
這個時間差最少最少,都要在0.5秒以上。
也就是說......
單靠一個脈衝電壓,完全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失敗了呀......」
想到這裡。
小麥不由撓了撓頭髮,然後......
看向了徐雲:
「羅峰同學.......」
遇事不決,羅峰同學。
......
注:
今天回來了,調一下生物鐘,大概這兩天更新都會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