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工損,光齒輪的投入也要接近900英鎊。
隨後小麥又向巴貝奇請教了其他一些問題,心中大致有了底,便對巴貝奇說道:
「所以巴貝奇先生,在你的設計中,資料的儲存...或者說交接,其實才是成本最大的環節?」
巴貝奇點了點頭,又看了眼身邊的阿達,嘆道:
「沒錯,比起阿達的演算法編寫,資料儲存無疑要簡單不少——它只要有足夠的齒輪就行了。」
「但另一方面,它卻是投入最大的專案,並且稍一出錯就會前功盡棄。」
小麥靜靜聽完巴貝奇的話,輕快的打了個響指,對巴貝奇說道: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巴貝奇先生,我現在可以肯定,蕭炎管一定能幫上您的忙!」
說完。
他便引動巴貝奇來到桌邊,從中拿起了一根真空管。
準確來說。
是一根填充有水銀的真空管。
接著小麥捏著管口末端,將它放到眼前,對巴貝奇說道:
「巴貝奇先生,您應該知道,聲波在水銀中的傳播速度要比電訊號在導線中的傳播速度慢,對吧?」
巴貝奇點了點頭。
比起徐雲此前測算的光速,1850年的科技水平早就將聲波研究了個透——即使在原本歷史中也是如此。
此時的科學界不但知道聲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各有不同,還掌握了它們的具體數值。
例如空氣中的速度比較慢,大約是一秒340米。
固體和液體中則比較快。
例如在銅棒中的傳播速度是一秒3750米,水銀是每秒1450米左右。
但再快的聲波,比起電訊號的傳播速度都依舊要慢上十萬八千倍。
眼見巴貝奇溝通無礙,小麥又繼續解釋道:
「既然如此,有個想法......」
「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根裝有水銀的蕭炎管外部接上閉合導線,然後將多個蕭炎管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閉合迴路。」
「接著以內外資訊傳播的時間差為原理,加上其他一些小手段,從而替代齒輪,達到資訊儲存的效果呢?」
巴貝奇越聽眼睛瞪得越大,而一旁徐雲的表情則是......
???。
擺爛.jpg。
怎麼說呢.......
從小麥之前說出那番話後。
徐雲差不多就對現在的情景有了心理準備。
畢竟小麥的思路,明顯就是奔著水銀延遲線儲存器去的。
沒錯。
水銀延遲線儲存器。
照前頭所說。
如果將計算機史視作一位主角,那麼儲存器的發展史,則無疑是一位標準的女主——還是第二章就登場的那種。
除了最開始高盧人帕斯卡發明的「加法器」不需要儲存之外(
因為直接把答案寫下來就行了),其餘所有計算機的發展時期,都離不開儲存器這玩意兒。
歷史上最早的資料儲存介質叫做打孔卡,又稱穿孔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