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你的土地,家裡無人種植之後,就會被收歸官府所有,絕不準予民間土地兼併。
李奇知道有多少朝代,都是死於土地兼併,他絕不允許土地兼併在大唐存在。
而大唐的官員只拿俸祿,他們沒有多餘的、高於別人的待遇,他們都是普通百姓因為自己的踏實肯幹,而一步步做到這個位置的。
他們的新官准則第一條,就是要為百姓謀福利,而漸漸多了的官員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不乏譁眾取寵之輩!
城鎮的形成,就是一些人住在有圍牆的城市之中,卻是掌控著大量城外的土地,但也是因此,這也就推動了城鎮土地的升值。
尤其是糧食產地,李奇就更不准許大宗的土地買賣,洛陽五大倉,而長安就有糧食十座,而漢中五座,成都五座、晉陽五座,夏州五座,這就是大唐現在的底蘊。
每座糧倉從一百萬石到五百萬石不等,全國的糧食儲量就是大唐做大的財富,而人口就是另一個大唐的底蘊。
可以說,大唐的每一個人都是財富,都是不可複製的財富,而人口增多的同時,也是大唐最大的負擔。
不只是這些人口生出來就完了,還要有大量的教育和醫療支出,而李奇這些年一直在做這些事情,學子們的學習也好,還是醫療也好,都讓民眾感到心安。
青海王的歸順,也代表著青海地域新的開始!越是往高原走,大唐在這裡修了不少的城堡,什麼叫城堡,就是比戍堡更加堅固的城池。
這些城堡都是利用當地的石頭加上鋼筋水泥修建而成的,這些城堡一般都是修建在交通要道,或是重要的水源地。
這種鋼筋水泥建成的城堡,只是從外觀看,就是宏偉的很,這些城堡都是均有屯兵和倉儲的功能。
一般這樣的城堡,可以屯兵五千到一萬人左右,再加上各種的雜役民夫,就將近一萬到兩萬人左右,並且可以屯糧草十萬石左右,也就是將近食用半年到一年。
這些城堡大部分都是三十里到五十、一百里就要修建一座,大唐對於吐蕃的佔領,是要一勞永逸的,主要還是要保住大唐腹地的重要水源地。
整個青海逐步穩定下來,這裡的生活穩定之後,整體的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這是大唐的扶持,李奇相信只要有了良好的生活,這裡的人民是會安定下來的,他相信沒有人願意過四處劫掠的生活。
青海距離甘州和肅州的勢力範圍太近了,不選擇依附大唐,他們又能怎麼辦呢!
而這裡的水源始終都是一個難題,看著一個青海湖,誰知道卻是一個鹹水湖,根本就不能飲用。
雖然不能飲用,但是青海湖的經濟價值卻是不可小覷,雖然是鹹水湖,但是他卻是滋養了周邊的環境,也孕育了大量的生命。
只是水鳥還有魚類,就僅僅是產生的水蒸氣,就使得每年的降雨量都增加不少,降水量的增加,使得周邊生長大量的森林,也更是綠草茵茵。
周邊環境美輪美奐,私人到了這裡之後,簡直就是到了世外桃源一般,令人流連忘返。
駐守青海的大將就是最早清剿胡人的昆雄,此人是半個吐蕃人,父親是吐蕃人,原先吐蕃進攻甘州的時候,佔有了昆雄的回鶻母親,這才有了他。
只是他的這個身份很是尷尬,他不為族人所接受,就是因為他的這個吐蕃的血統。
吐蕃人最早的時候,就和流傳在草原上的流賊一樣,甚至比流賊更可恨,他們劫掠能看到的一切,就連帳篷裡鋪的一張毛毯都不放過!
他們最喜歡的是牛羊、女人還有金銀,其他的東西,這是順手牽羊罷了,由此可見吐蕃人的生活還是很差勁的。
這主要是吐蕃的兵制決定的,這些人分成三類人,一類是各個領軍大將的私兵,再就是平民吐蕃人,再就是奴隸了。
領軍大將一般都是各個領主,又或是奴隸主擔任,他們平時豢養私兵,為他們看家護院,又或是與其他領主爭奪草場牛羊。
第二類就是普通的吐蕃人,這些人因為貧窮,都很希望能跟隨各大領主劫掠漢人,以獲得戰利品,他們只要上繳戰利品的兩成,其餘的全部歸自己所有。
這就造成了這些人的瘋狂,他們平時在高原上,吃不飽穿不暖不說,還得手各領主頭人的盤剝,使得他們自己的生活更加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