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深知吐蕃的情況,早在十年之前就對吐蕃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糧食的低價售賣,還有高價收購皮毛。
大量的漢人商人,尤其是謝家商隊,將大量的糧食運送到吐蕃各個地區,上去的時候就是將糧食低價賣給吐蕃人。
讓大量的吐蕃人或是那金銀等物購買,又或是用牛羊皮毛等物交換。
如此一來,就使得吐蕃人覺得根本就沒必要去搶奪漢人的糧食,他們也從來沒有想到自家的牛羊皮毛,竟然這麼值錢!
他們都覺得自己種糧食,根本就沒必要自己種植,自己浪費一年時間,也就只能種一點青稞,收那麼一星半點的還不好吃。
那裡有漢人的小麥、玉米好吃,關鍵是便宜,上來的這些漢人,不僅將糧食便宜賣給他們,還教授他們製作各種美食。
經過十年的經營,吐蕃人已經形成類似與漢人的飲食習慣,簡直一天都離不開這些漢人美食,而青稞卻只能淪落到製作美酒的境地。
曾經養育吐蕃人的青稞,一旦沒有人種植之後,吐蕃人已經徹底的離不開漢人的糧食供應,以及其他的一些美食。
可是謝家商隊控制著運往吐蕃的糧食總量,這是在大唐的統一規劃之下的,謝家商隊都以為是私人的,謝家謝青的生意,卻是不知道這是一家大唐的官方商隊。
有的物質是需要官府的管控的,比如說這個糧食,不管是成都地區還是甘肅地區,所有的糧食收購,都必須是官府負責的。
也是有管家在批發給各個商家,而運往吐蕃的糧食,就跟是在嚴格的管控之中。
現在的吐蕃早就分成了吐蕃諸部,也早就為了統一吐蕃而互相攻伐,重新強大起來的大唐,使得這些吐蕃諸部是紛紛前來尋求幫助。
李奇的政策,卻是拉一波打一波,現在靠近甘州肅的青唐城,也就是原來的鄯州,現在由唃廝囉(gu si luo)佔據了現在青海的大部分地區。
唃廝囉是在李奇對吐蕃策略的推動下,第一個主動向大唐李奇祈求官職的吐蕃部落。
李奇於是就冊封唃廝囉為青海王,並且派兵五萬人協防,這五萬人都是積年老軍,也就是大唐軍制中的職業軍人。
這些職業軍人都是參軍超過五年,並且經過考核的老軍,雖然名為五萬人,但是軍營中卻是常年駐紮了七萬餘人。
剩下的兩萬人都是新軍,這些新軍服役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後就可以退役歸鄉。
但是有很多新軍,到了退役的時候,根本就不願意回鄉務農,他們從一個懵懂少年,在高地草原生活了這麼些年,早就已經再難歸於平淡。
尤其是很多的少年軍人會在此迎娶胡人女子為妻為妾,就更難離開這一片土地了,因此就有大梁漢人在這一片定居,在這裡生活下去。
而大唐穩定的這十幾年間,大量的孩子出生,以大唐率規定,男子年滿十六歲即可娶妻,而娶妻分家單過之後可得五十畝田地。
五十畝地不多,但卻是可以養家餬口,每多生一個孩子,就會得到二十五畝的田地,做多獎勵四個孩子,也就是一百畝地。
父母兩人加上四個孩子,可以得到一百五十畝農田,這還是好地,要是稍微不好的農地,還可以得到更多。
內地的人口增長也就因此而迅速的增加著,官府不僅僅是分地,還會分牛分騾馬等大型牲口,但是隻有使用許可權而沒有宰殺的權力。
其實大唐的土地結構很簡單,只有中原及東部有著廣闊的農田,可以連成一片耕種,其他的地方就都是區片化的土地,很難形成大規模種植。
因此,李奇就加快了大片土地的奪取,整個的平原地區基本都已經在大堂的手中,而僅僅中原的糧食產量,就已經佔到現在大唐全年糧食產量的二分之一。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納入大唐的管轄,糧食再也不是制約民眾生存的主要問題了。
每家每戶的農戶,窮其一生都在自己的土地裡刨食,都是希望自己的田地有更多的產出,但是這些惡人大部分都不懂得怎麼樣讓土地修養生息。
這就是官府的責任了,官府人用了很多有經驗的農人擔任農助,就是幫助農民的人,這些人只拿官俸。
他們的責任,就是幫助農人種地,幫助農民怎麼製作農家肥料,怎麼讓土地修養,也指導這些農人怎麼深耕土地。
而土地是國家的,是大唐官府的,除了自家居住的房子以外,是不准許侵佔耕地的情況發生的,輕則罰款、重則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