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有時候家國是一體的,共榮共損。
但是有時候家和國又會走上矛盾對抗的道路。
這就要看持家之人的選擇了,大部分人會將家放在國的前面。
一旦兩者之間產生了利益上的根本衝突。家族勢力可能就是國的掘墓人。
復興軍的水電預留地工程,空出來的地是為了未來修建水電站作為堰塞湖蓄水區。
既然確定了以後要全面發展水電,那麼不如乘早準備。
省的到時候,花費重金去移民安置。
現在很多地方都被幾年前的動亂給毀壞,現在就遷移安置是最划算的時候。而且現在復興軍手中也需要大量的移民。
畢竟有那麼多的新地盤要佔領。
誰都不想自己的祖墳被淹在水底。按照大部分人的認識,這是要影響到子孫後代的氣運的。
這種事情,董書恆還真沒有辦法讓底下的官員用科學的辦法給老百姓們解釋。
很多時候迷信和風俗習慣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
這個問題還涉及到宗教。董書恆將宗教協會的負責人都給找來協商辦法。
統一之後,董書恆將國內的幾個主要的宗教成立了協會,納入到復興軍的管理之中。
商量到最後,眾人商量除了一個可笑的辦法,那就是由各個宗教派人成立遷墳小組。
既然迷信,那就從迷信的角度去勸說他們。
你要是信佛,我就派和尚給你解釋,幫你免費做法事。
你若是通道,那就派道士。
當然官府是要給那些和尚道士一些補貼的,但是肯定是比老百姓自己請要便宜多了。
在處理這件事情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復興軍的官僚隊伍的一些問題。
內閣將移民動員的時間定在十月初五,到了行省下的檔案截止時間就變成了九月三十,到了府裡就變成了九月二十五,最後到了具體負責本地遷移工作的鄉鎮官員手中就變成了九月二十。
為什麼要層層提前,因為官員都想要政績,都不願意因為這個事情完成的拖延影響自己今後的發展。
復興軍多級提升的官僚體系。增加了官僚之間的競爭。
要想提升一方面要混資歷,另一方面要靠政績。
政績怎麼來,首先一點就是看上面交代的事情辦得怎麼樣?完成的及不及時?
所以復興軍的官員對執行力的要求很高。
但是復興軍擴張的太快,很多官員回爐培養的時間很短,就得趕緊走上工作崗位。官員隊伍來源還主要是那些舉人秀才、幕僚、吏員。
這些人中確實有很多人的執行力很強。
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缺乏大局觀,讓他們辦事情可以,但是主政一方卻存在很大的問題。
最主要的就是不知道變通。
復興軍對制度的重視程度很高。官府的各項事務基本上都有細則可查,大部分官員都是照章辦事兒。
但是很多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大部分需要官府處理的事情都由很多複雜多變的要素組成。
比如遷墳這事情本身就很複雜,各個地方對這種事情的風俗習慣是不一樣的。
如果是每個地方都完全按照條例來做肯定是要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