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個比方,如果新京直接有一條鐵路從河南通到了鄂北,再沿著湘南繼續向南延申。那麼,那個時候,西南的貨物還會從江寧轉運嗎?”
董書恆這麼一說倒是真的引起李存訓深深的擔憂:“這……總統,是存訓的眼光太狹隘了。”
“你沒想到這一點也沒關係,但是你要知道一個地方要發展,要依靠兩個實力,一個是硬實力,一個是軟實力。”
“硬實力就是你要發展自己的產業,現在江寧有重工業基礎,這裡的航運便利,可以利用好周邊的礦業資源。擁有了鍊鋼廠之後,你們就可以考慮發展一些下游產業,比如機械製造業。這個產業以後的市場會非常的大。發展的好了,這以後就是華夏的基礎。”
“再說這軟實力,軟實力就是一個地方的政治環境,人文環境。政府是否能夠做到高效廉潔,能夠有效地服務地方的經濟發展,這就是一個地方的軟實力,如果一個地方的軟實力好了,工廠主自然喜歡將自己的工廠建在這樣的地方。”
“像江寧這樣的大城市,要想發展起來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要發展光靠農業是不行的。當然,無農不穩,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地方穩定的基礎,但是它無法對城市的擴大做出貢獻。”
“江寧要想能夠變成真正的大都市就要有工業來吸引更多的非農人口進入城市生活。農民依賴土地,是不能夠生活在城市中的。只有工人,他們依靠自己的勞動換取工資,需要生活在生活物資齊全的城市之中。務工人口的增多,能夠促進城市的擴張。而且這些人的消費,亦能夠促進城市的商業的發展。”
“還有一點,就是要重視教育的發展,因為工業的發展依賴科技,而教育能夠培養出創新科技的人才。同時,院校也能夠促進一個城市人文環境的發展。這也算是一個城市的軟實力。”
……
董書恆將自己的一些對於城市發展的想法毫無保留地跟李存訓說了一下。
實際上,江寧的發展也有很多的限制因素。
江寧的周圍有很多商業城市,比如揚州、滬上、蘇州、杭州,這些大城市都離著江寧不遠,勢必會分走很多江寧的發展動因。
當然了,這實際上也是江寧發展的一個優勢,那就是周圍資源更多,會跟江寧競爭,也能夠為江寧所用。
“嗯,總統,今天聽您說了這麼多真是受益匪淺。我們以前看待城市發展還是有些目光短淺了。原來治理城市和農村還有這麼大的區別。”李存訓說道。
“我相信你能夠做好的,其實每個城市都有她的定位,有些城市要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大中心,有些城市純粹就是作為一個小區域的行政中心,為本區域服務。定位不同,發展的要求也不同。”董書恆繼續說道。
“江寧的定位應該是一個服務長江中上游的大型中心城市,而不僅僅是江蘇行省的省會。我對江寧的期望很高。”
“嗯,總統,屬下不會讓您失望的。”李存訓點頭說道。
李存訓和董書恆一起上了一輛馬車。這輛馬車比較特殊。這是一輛有軌馬車。
因為下關碼頭這裡的貨物吞吐量比較大。
江寧府專門在碼頭的主幹道上建造了一條有軌馬車。
兩條類似火車道的鐵軌,向著遠方延伸。
坐在有軌馬車上明顯舒服的多了。因為是在鐵軌上跑,減少了馬車的阻擊,馱馬可以拉動更重的馬車,所以有軌馬車可以建造得更大更長。
有軌電車出現之前,有軌馬車就是城市短距離有軌交通的主力。
甚至是火車就是在有軌馬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董書恆現在鼓勵各地使用有軌馬車。華夏現在擁有大片的草原,大牲畜的成本很低。
發展有軌馬車還能夠,解決草原上馬匹的銷售問題。
很快,華夏就要有自己的有軌電車了。
徐壽在歐洲很忠實地踐行了科技的搬運工這樣的角色。
他的人還沒回來,有軌電車的技術就已經回來了。當然這些技術裡面還有他的功勞。
正是他與西門子合作建造了第一條有軌電車。
到時候董書恆給這些有軌馬車稍加改造,就能讓其變成有軌電車。
城市內,大牲畜還是不能太多,不然影響市容。
不過他們可以在農村繼續發揮作用。即使是以後有了柴油機。
牛馬等牲畜依然可以在農村地區發揮作用。畢竟他們吃的是草。而柴油機是要吃油的。
柴油機用壞了就壞了,牛馬老了,還可以賣肉。它們可是一生都在為人類服務。
進入江寧城,董書恆見到道路似乎得到了修繕。城內的整體佈局沒什麼變化。
只是城外的建築變多了。甚至還有那種新建的成排的工人住房。
到了城內,董書恆見到原來總部使用的大宅院,現在大都變成了書院、學院。
“總統我們現在將所有的學院、書院都搬到了城內來。現在江寧這裡有女子師範學院、男子師範學院、江寧書院、江寧理工學院、江寧中醫學院、淮·克技工學校等近十所書院、學院或者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