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他們得到了浩罕汗國的一支五千人規模的克爾克孜騎兵騷擾。
張樹舜將四千騎兵派了上去迎戰對方的騎兵。他叮囑騎兵的將領不要與這些浩罕人近戰。
論近戰的功夫,復興軍是比不上這些浩罕汗國柯爾克孜騎兵的。
他們就是浩罕汗國養的打手。這些生活在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脈以及喀喇崑崙山脈的柯爾克孜人,是天生的騎兵戰士。
在浩罕的城外,五千的克爾克孜騎兵一開始就向著復興軍的本鎮衝去。
不過他們並沒有靠的太近,而是在復興軍本鎮的周圍逡巡,似乎是想要騷擾復興軍,減慢他們的行軍速度。
張樹舜似乎明白對方的意思,那就是延緩部隊圍城。
浩罕汗國包括了浩罕、安集延、馬爾吉蘭、納曼乾等城池組成。所以浩罕汗國的大汗此時一定是在調兵遣將。
他們應該知道光是浩罕一城的實力是對付不了復興軍的。
這其實正和張樹舜的心意。
他的計劃就是圍住浩罕城,然後在在浩罕城外消滅浩罕汗國的援軍。
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僅有利於復興軍今後攻取其他幾座浩罕人的城池,因為那幾座城池中的軍隊被抽調之後,剩下兵力防守必然減弱。
在野外消滅敵人總比進攻敵人的城池要容易的多。
另外,在城外消滅浩罕汗國的援軍,也可以降低浩罕城中軍民的抵抗意志。
這就是圍城打援的奧秘之所在。
唯一讓復興軍不適應的是這裡乾旱少雨的環境。
還好城外有大河透過,並不用擔心的飲水的問題。
五千人的克爾克孜騎兵在復興軍眼中並不算什麼。五萬人的沙俄騎兵,他們都說幹就幹了。
克爾克孜騎兵是職業的軍人,他們非常的狡猾。
這支克爾克孜(也就是現在的吉爾吉斯人)騎兵的統領叫做巴扎拜。
他有著豐富的騎戰經驗,在浩罕汗國的軍中也算是一號人物。
他見到華夏人的騎兵出來追擊,從容地退走。
果然這些華夏的騎兵追擊過來了。巴扎拜見到見對方的馬速不如自己,心稍稍放了下來。
他利用復興軍對費爾幹納盆地不熟悉,將這隊騎兵吊著向浩罕城北的一個山谷而去。
巴扎拜已經在山谷中提前埋伏了四千人的騎兵的。
九千騎兵就是浩罕城中的所有騎兵了,另外浩罕城中現在還有一萬多的步兵,這些人阿里汗是肯定不敢放出來的。
巴札拜的意圖是先消滅這些復興軍的騎兵,然後回過頭來,在城下消滅復興軍的步兵。
這樣的戰術安排非常的精明,利用了自身的所有優勢。
復興軍的騎兵就這樣追在了克爾克孜騎兵的後面,這令巴扎拜大感意外。任何一個成熟的將領都不會在對地形不熟悉的情況下,貿然出擊,而且還是在人數弱於對方之時。
北邊的山谷是一條非常平緩的山谷,這條山谷通向北邊的商業重鎮塔什干。
那裡也是浩罕汗國的一個重要的城市。
在克爾克孜騎兵看來,這些復興軍的騎兵似乎是有些傻。
也許是山谷很平緩,復興軍才沒有起疑心?
復興軍雖然追在這些克爾克孜騎兵的身後,但是並沒有追上,雖然他們的戰馬差不多,但是復興軍騎兵的騎術比人家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