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不就成了無慾無求之人?這不是聖人嗎?
只是,即便是聖人,也有自己的思想吧。
“不。”
荀儒搖了搖頭,看向兩人道。
“所謂以本心應天理,此言的意思,並非是說沒有慾望,沒有目的。”
“而是知曉天理,所有目的想法,都必須要順從天理。”
“明意也好,立言著書也罷,想要得天地受封,就必須要遵從的天地之理。”
“所以儒道四品,也稱之為知天命。”
“守仁,你所欠缺的契機,就是天命,你必須要清楚,何為天理,何為天命,你所做的事情,有沒有順從天理,你的明意,立言,著書,是否是順從這天命。”
“所以你必須要想清楚,你的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是否順天命。”
荀儒說到這裡,就沒有繼續說下去了。
原因無他。
再說多了,會影響到許清宵,倒不如讓許清宵自己好生理解。
殿內。
許清宵的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知天命,順天理,中心思想。
這就是天地大儒的核心嗎?
怪不得自己感覺民意充沛,可卻始終無法突破到天地大儒這個境界,卻不曾想到的是,還有一個這種思想在其中。
自己的中心思想。
知天命,順天理。
許清宵打算回去好好想想,若是能想明白,自己或許當真能直接成就天地大儒。
而且還不需要擔心拔苗助長。
“那成聖之法呢。”
許清宵再次好奇問道。
只是此話一說,荀儒稍稍沉默,倒不是不懂,而是在沉思。
過了好一會,荀儒響起了。
“成聖之法,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
“需明聖意,立聖言,著聖書,知聖命,得天下才氣。”
荀儒開口,說出成聖之法。
“無需要再要民意了嗎?”
陳正儒好奇問道。
“無需。”
荀儒搖頭,而後開口。
“成聖之路,只需要你重新明意,重新立言,重新著書,還要重新知曉天命。”
“並且你還需要天下才氣,藉助天下讀書人的力量,才能成為聖人。”
“一旦踏入三品半聖境,天下讀書人共尊,雖不是真正的聖人,但也已經差不多了。”
“其實這天下之中,仙儒武妖魔佛,儒道十品,是最不可思議,也是最難理解的。”
“武者一品,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但舉世之中,還是有一品武者。”